和孩子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在交流的過程中都很難讓孩子真正地敞開心扉。往往是把孩子叫過來說我們聊一會,然後孩子問聊什麼?於是家長和孩子陷入迷之尷尬的時刻,最怕空氣突然的安靜。而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傾訴慾望的時候,家長卻總是因為忙其他事情,很難靜下心來聽孩子說話,孩子高興的巴拉巴拉說了半天,正在做家務的媽媽只點了幾下頭說了幾個“嗯”。傾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很多時候家長都很難放下手頭事情來時時刻刻準備好迴應孩子的熱情,該怎麼才能即不耽誤手上的事情,又能引導孩子說下去,和孩子擁有更近的距離呢?
假期的時候我去了一個朋友家,我們相約一起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一起吃個飯,朋友有個六歲多的孩子,我們做飯的時候他總是跑過來和她媽媽說話。“媽媽,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小朋友拿著手裡的積木高高興興地跑了過來。朋友一邊洗菜一邊說:“好啊,你又要給媽媽講什麼故事呀?”然後小朋友就開始舉起積木說:“這個是我製造的一個飛機,然後這塊積木是小黃,有一天……”“是嗎?然後呢?”“小黃坐著飛機飛過了大海……”“然後呢?”“然後飛機壞了,但是小黃終於見到了我……”小朋友彷彿能夠滔滔不絕地把故事給說下去,而朋友一邊做飯,一邊在孩子停頓的時候問一句“然後呢”。
每一次問,小朋友就像竭力在想接下來的故事,直到孩子把故事講完不想講的時候,朋友說了一句:“故事講完了呀,是不是都講累了,快喝點水去休息一會吃飯了。”不知不覺中不僅孩子高高興興講完了自己的故事,朋友也和我一點不耽誤地做好了飯。後來朋友和我說,對待孩子其實真的很簡單,只要你給足他們迴應,他們就願意和你訴說。而“然後呢”這三個字更是讓孩子不停傾訴的法寶,比單純的“嗯”、“哦”、“知道了”更能打動孩子的心。讓孩子知道你在聽他說,並且想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是讓孩子繼續說下去的動力所在,還能調動孩子表達的慾望,願意在遇到問題時,找父母傾訴。
傾聽孩子並不是要去幫助或者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讓自己有一個瞭解孩子的視窗,同時給孩子一個傾訴的地方。在傾訴的過程中,孩子會去思考,會去斟酌。同時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注自己的,也喜歡聽自己訴說。以後和孩子交流不知道該接什麼話的時候,就問他“然後呢”吧,孩子會自己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