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閱讀的好處,每個人都會說上幾句:增加詞彙量,提高表達力,拓展視野,提高專注力,開發智力等等。
但若提起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就沒那麼容易回答了。
這就應了那句話:道理我們都容易懂,行動起來卻沒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處於心動了,卻難以行動起來,作為一名新手媽媽,我也不例外。
給菡寶閱讀啟蒙的時間比較晚,錯過了好幾個敏感期,現在想想都有點後悔得只拍大腿。那時兩週多的她,注意力都被有聲有色還會動的電視吸引住了。
如何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繪本上?那就先從有趣的繪本形式入手。
在諸多繪本中,我選擇了有聲書《聽,什麼聲音?》和抽拉機關書《我們的身體》等,將她的 注意力引導到繪本中——原來,書也這麼有趣呀!
因為書本有趣,加上孩子正好處於相應的敏感期,所以孩子對閱讀感興趣。興趣是好習慣養成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孩子會在閱讀的路上不斷前行,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
看著這些靈巧有趣的繪本,我想起了90年代的我們,啟蒙書基本上是小人書。對比之下,現在的童書種類真的好豐富。
童書究竟是如何從簡單的樣式發展成如此神奇有趣?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呢?
我們翻開《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這本書,來尋找一下答案。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這本書由來自英國的印刷史學家、圖書館員羅德里克.凱夫和藝術史學家、圖片研究人員薩拉.阿亞德共同編著而成,精心挑選世界範圍內的100本童書,是一座小型的“童書博物館”,也是一部童書的內容和樣式發展史。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這本書用細膩的紙張、大開本以及精美的童書實物照片,將幾百年前童書的樣式、高超的印刷 技巧和製作者的巧妙心思,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為之驚歎的同時,我也發現了讓孩子愛上閱讀的3個小秘訣。
一、童謠圖畫書,開啟閱讀啟蒙之旅孩子的閱讀啟蒙最早可以在什麼時候開始?在三四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這個階段的嬰兒,會開始轉動眼睛去追逐移動的物體,此時我們就可以用黑白卡,來滿足孩子對視覺的需求。
而這個時候的嬰兒,對母音很敏感,我們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和他四目相對的聊天,也可以拿著一些押韻兒歌的繪本,念給他聽或唱給他聽。這個看書的畫面,會伴隨著音律,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裡,也是閱讀的最初啟蒙。
而在古代的時候,保姆和媽媽們在很久之前就開始給孩子講述、哼唱兒歌,這個是很多古代文明共有的現象。而給孩子讀童謠書,則要晚得多。
1560年,彼得.勃魯蓋爾完成《兒童遊戲》這一精彩絕倫的畫作後,發現孩子的玩樂和押韻歌曲遊戲密不可分。
在1744年,《拇指湯米給少爺小姐們的可愛歌謠集》,設計成符合兒童審美的樣式,吸引到孩子閱讀的興趣。在可愛的圖畫下,是39首押韻詩,竟然有與“Bah,Bah,black sheep,have any wool”這首兒歌相似的詩歌“Bah,Bah, a black sheep”。
這些歌謠集,語句簡短,多次重複又押韻,很符合嬰兒對“媽媽腔”語言特點的需求,更容易理解,也更能促進嬰兒聽覺的發展。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結合大圖童謠書籍和“媽媽腔”的講述方式,說得簡單,易於孩子理解和接受,並引起孩子的傾聽和閱讀興趣,促進孩子的聽覺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二、耐撕布書,是手敏感期孩子最佳閱讀夥伴給小寶寶做閱讀啟蒙的家長都知道,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小寶寶很愛撕書。特別是對於0~2歲的小寶寶,他們正處於用手去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手敏感期階段,不能嚴令禁止,也不能就此放棄閱讀,只能因勢利導。
撕書的問題,百年前的古人也遇到了。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商機,頗具創新精神的出版商們想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那就是用布來做童書。
在1875年,美國最大的童書出版商麥克勞林兄弟出版社,推出了嵌於亞麻布上的《路易莎阿姨的大圖畫書》,開啟了童書史上的新篇章。
那時的布書印刷上有點粗糙,也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我們卻無法想象當時這種書是多麼的流行。也是因為從古至今,人類幼崽的破壞力一直都很強大。布書的出現,既能滿足手敏感期孩子對事物的探索,也能讓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
而現在,布書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布書裡,除了有圖案內容等,有的書加上一些紐扣,讓孩子動手扣扣子,更能滿足這個時期對各種事物探索的需求,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多種樣式的書籍,牢牢抓住孩子的心逛一逛線下或者線上書店,我們都能看到各種樣式的書籍,比如《好餓的毛毛蟲》類的紙板互動洞洞書、《我們的身體》類的機關書、《小雞球球》類的立體書。
這類書籍利用視覺形象和互動,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綜合能力及閱讀的興趣。
而這些圖書形式出現的時間,比我們想象得更早。
在1940年,多蘿西·孔哈特的《拍拍小兔子》第一次發行,是互動類幼兒書的始祖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觸感讀物”。
在1956年,沃伊捷赫·庫巴什塔創作的《小紅帽》出版。這是一本彈出式立體書籍,精美的插圖讓孩子在閱讀時更能沉浸到故事中。
在1969年,世界出版公司出版了艾瑞·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讓低年齡的孩子,透過書籍來互動學習。這本書,一方面是英國偉大的思想家約翰·洛克教育理念的投射:孩子們最好利用他們所有的感官、知覺來發展自己的思維,並透過包括遊戲在內的不同方式,來探索物體、概念以及身邊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空間敏感期的孩子,透過插孔來探索空間,也能提升動作能力,構建專注力。
這些奇特的書,它們的目的是哄那些早期的小讀者,或者稱“萌芽期”讀者,去進行“閱讀”這一了不起的人類活動。
這類感知類的圖書,對於幼兒手眼協調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建立起了孩子與書籍之間的親密感,並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保持對閱讀的長久興趣。
最近,菡寶迷上了《冰雪奇緣》,張口閉口都是我好喜歡愛莎公主。趁著她對愛莎公主的熱忱還在,趁著噹噹有做活動,下手了pi kids 的《冰雪奇緣有聲故事書》。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老母親就要大力去支援。趁熱打鐵,事半功倍。這個寒假,因為有書的陪伴,更加的溫暖和有趣。
作為新手媽媽,菡寶媽媽1.0在孩子的閱讀方面走了不少彎路,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升級為菡寶媽媽2.0時,參考《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這本書,牢牢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挑選合適的書籍,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在3~4個月時的視覺和聽覺敏感期,透過黑白閃卡、童謠故事書來進行閱讀啟蒙。
❤在1歲左右的手和空間敏感期,透過布書、洞洞書等,滿足對外界的探索。
❤在2歲多的時候,透過立體書等機關書,加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在3歲多的時候,在前閱讀敏感期(他人閱讀階段),用字數比較多的故事書,透過看書講故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在5歲多的時候,在後閱讀敏感期(自己閱讀階段),開始看一些簡單的圖畫書,開始自主閱讀。
Ps:以上關於孩子敏感期的知識,均參考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