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推三關

位置:前臂撓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撓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或稱推上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橈側推向肘,稱大推三關。次數:100~300次。主治:氣血虛弱、病後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疹出不透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證。臨床應用:①推三關性溫熱,能益氣行血,溫陽散寒,發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症可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對感冒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與清肺經、掐揉二扇門等穴合用。

推六腑:

六腑穴在前臂伸側面尺側緣,自肘推至腕有清熱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熱、昏迷、抽搐等症。  線狀穴位。  位置:前臂尺側,陰池至少海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稱推(退)六腑(圖234),或退下六腑。    次數:100~300次。  主治:高熱、煩渴、驚風、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結等。  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可用於一切實熱病證。可與清肺經、清心經、清肝經、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與推三關為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若患兒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如高熱煩渴,可單用退六腑。而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傷其正氣。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退則可以退六腑與推三關之比為3:1;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與退六腑之比為3:1。

一般說法是推三關上,推六腑下

推天河水:

推前臂屈側面中線,有退熱、清心、除煩作用,主治諸熱驚風、口渴咽乾、夜啼、口舌生瘡等症。推拿:天河水穴位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叫“天河水”。操作:推天河水法是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成人自勞宮穴開始推至肘橫紋)次數:200~500次。作用: 天河水性涼,清熱,除煩.小兒200—300次,成人400—500次。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1、小兒外感發燒、頭痛:怕冷、少汗、流清涕。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再按揉“風池”(頸後枕骨下,大筋兩側凹處:與耳後‘硬骨’下緣相平);“曲池”(曲肘90度,肘橫紋橈側頭《大拇指一側》);雙手自"攢竹穴"(眉頭內側凹處)經眉弓(眼眉)向兩側抹至太陽穴;各按揉或抹3分鐘以上。2、小兒食積發燒:手、足心熱,不思飲食,下午發熱高。先用推天河水法200—300次。再用捏脊法5-7次。按揉"勞宮"(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取穴);"足三里"(外膝眼下4指)各三分鐘以上。3、如高熱:可用食、中指蘸水彈打,同時吹氣,稱“打馬過天河”。4、成人發燒、頭痛:可用力“推天河水”400—500次,但要從“勞宮穴”開始推。再加按風池、曲池、大椎、合谷、足三里各穴;並用力按揉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第二個骨節的兩側、哪個點痛的厲害要大力反覆按揉(分別對應著前頭疼點、頭頂疼點、偏頭疼點、及後頭疼點)。效果:“推天河水法”是中醫小兒推拿學中講的行之有效的小兒退熱法.經風雨同舟在成人突高熱、頭痛時試用有明顯效果。

說明:1、發熱時不可盲目服藥。2、出現發熱時及時推拿,不延誤時間、就可見效。3、用推天河水法時要見紅印,但嚴防搓破面板.4、推拿後及時補充涼白開水或淡鹽水。5、推後每個小時測一次體溫,如體溫確無下降趨勢,請速就醫。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生完娃你覺得自己老了幾歲?生一個和n個有區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