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長到半歲,爸爸媽媽就要開始給他吃輔食啦,那麼,什麼樣的輔食對寶寶來說才是營養健康又能被寶寶接受的呢?會不會吃太多?吃太少?會不會過敏?消化不良?有沒有輔食選單推薦?輔食製作書推薦?
其實,輔食的製作非常簡單,不用過於費心,掌握好4個“從”,就能輕鬆應對。
輔食新增的4個“從”原則:這4個“從”就是:從稀到稠,從少到多,從軟到硬,從單一到豐富
1、從稀到稠:
我們都知道寶寶剛開始新增輔食時都是吃米粉,但是米粉要調成什麼樣的稠濃度呢?其實米粉包裝盒上都有配比推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推薦來沖泡。
當然,我第一次衝的時候也和你們一樣驚訝——一點點米粉加這麼多水,這還是米糊嗎?這跟米湯差不多了呀!——但不要懷疑,寶寶剛開始新增米糊的時候確實就是這麼稀的,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吃黏稠的米糊喲。
寶寶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從液體奶到固體食物的過渡,所以剛開始不要心急,從稀到稠,慢慢來。
2、從少到多:
寶寶剛開始的輔食量是可以用“勺”來做單位的,能吃上幾勺就算勝利。新手爸媽別驚訝,人家的小肚皮只有那麼大,可不要一上來就給寶寶衝上滿滿一大碗米糊,那可能一個星期都吃不完~
不要著急,要給寶寶成長的時間,哪怕只能吃兩勺就是進步和成長。
3、從軟到硬:
剛開始的輔食都是糊狀的,比如米糊,加入南瓜泥、蘿蔔泥……滿滿地可以吃一些碎菜葉、切成塊寶寶可以拿在手裡啃的蔬菜根莖塊……整個過程是從軟逐漸過渡到硬。
4、從單一到豐富:
剛開始的食物種類比較單一,米糊+南瓜糊幾乎是所有小寶寶的第一份輔食,不用一開始就追求膳食平衡,而是隨著寶寶接受能力的提高,再逐漸增加蔬菜、肉類的種類。
遵循以上4個“從”,爸爸媽媽就可以根據蔬菜、肉類的不同形態和種類,自由給寶寶安排每天的輔食啦!
輔食新增的標準:多大的寶寶可以新增輔食了呢?是不是越早越好?還是越晚越好?
是否能新增輔食,國際上有個統一的標準:寶寶的挺舌反應消失或者滿6月齡
這個標準通用於母乳餵養及奶粉餵養的寶寶。
那麼什麼是挺舌反應?
就是用勺子給寶寶喂水時,寶寶不會再用舌頭把勺子頂出來,那麼就代表寶寶做好了吃輔食的準備啦。
輔食添加註意事項:新增輔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1、低幼寶寶不額外新增鹽
並不是一定要有鹹味才叫攝入鹽,米糊、蔬菜中都含有NA,其中的成分是足夠寶寶的需求啦,額外新增鹽,一方面增加腎臟負擔,另一方面會讓寶寶養成“重口”的習慣,其實是不利於寶寶健康的呢。
2、1歲以內的食物以奶為主
輔食,顧名思義是輔助的食物,不是寶寶的主要食物。
一歲以內的寶寶以奶為主
一歲以內的寶寶以奶為主
一歲以內的寶寶以奶為主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切不可因為寶寶新增輔食,就大量壓縮奶量而提高輔食量喲。
1歲以內寶寶新增輔食最重要的目的是練習他的咀嚼能力,而不是要從中吸收多少多少營養,寶寶的生長髮育依然依賴奶,可別本末倒置了喲~
3、新食物先查詢是否可以新增
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適用於低幼寶寶,像我們“最重視”的雞蛋,就很容易過敏,一般建議寶寶9個月以後再酌情新增。還有花生、堅果、芒果等常見食物,都是過敏率較高的食物。
現在很多應用都很方便,爸爸媽媽也不用死記硬背和每次去翻書,育兒類的APP都有食物查詢的功能,每次新增新食物前一定記得先查檢視,是否適合寶寶,再做決定。
4、新的食物每次新增一樣
同樣是為了避免過敏,新的食物每次只新增一樣以方便觀察和辨認。
一般建議在中午新增,留出足夠的觀察時間,避免夜間應急處理不當。
一樣食物新增後觀察2-3天,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再新增下一樣新食物。
5、先輔食後吃奶
為減少寶寶對輔食的抗拒,可以每次趁著餓,先給寶寶吃輔食,然後再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