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如果玉不經過精心地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當然也無法成才。
要想孩子成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犯錯,家長免不了對犯錯的孩子進行處罰,進行適當地教育;但是,很多父母在處罰孩子的過程中,軟硬兼施都沒有用,處罰他,他不怕,鼓勵也沒有用,常常因為孩子的問題弄得家裡雞飛狗跳,家長痛苦不堪。
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怎麼處罰他呢?先來你的孩子是否有這些特徵:對大人有很多意見、不服氣;常常有故意行為;這次被罵,下次還一樣;家長好好講不聽,要很兇對他;做得不好,無所謂。
為什麼家長的處罰沒有效?
家長要記住,可以處罰孩子,但也要給他真正的學習。你要給孩子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訓。
處罰沒有效果,主要是以下原因:
1.不冷靜的處罰
帶有情緒的處罰。很多家長認為,都已經處罰了,怎麼會不帶情緒?或者帶不帶情緒都要處罰孩子,又有什麼關係?那就錯了。父母帶情緒,就會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雙方都不舒服,這樣的處罰是要教給孩子什麼呢?處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教育方法、厲害的父母是冷靜地處罰,所謂不怒自威,就是這樣的。例如去告訴孩子他違反了家規,他做錯了什麼,所以必須接受懲罰,這樣孩子反而會怕,也明白道理;如果家長聲嘶力竭地去吼孩子,剛開始孩子會害怕,達到一時父母想要的結果,但是久了他就會習慣家長的嘶吼,反而沒有效果,父母就會覺得很累,又沒有起作用。
從恐懼來的處罰效果不能持久,害怕只能讓孩子停止他的行為,而不是明白道理。
2.不夠具體的指正
孩子做錯了,家長不要遷怒。例如孩子亂畫牆,媽媽如果這樣說:“叫你不要亂畫牆,弄髒牆面,為什麼每一次你都不聽,每一次都亂畫?把家裡到處弄得髒髒的。”孩子說:“我哪裡有每一次都亂畫?”這樣,這個對話的重點就已經岔開了,媽媽的重點是“亂畫牆”,孩子的重點是“每一次”。
孩子做錯什麼,家長明確告知就好,不要遷怒,不要東拉西扯,孩子會很反感。
3.缺乏冷靜區的引導
俗話說“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就算孩子小,也會有脾氣。當孩子在很生氣的時候,家長不要去罵他,也不要去嘗試跟他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任何的說理都是無效的,他在氣頭上聽不進去。
先給他冷靜一段時間,情緒平靜下來後才與他一起分析原因,哪裡做錯了,以後應該怎麼做。
4.孩子沒有覺得自己有錯,可能是家長沒有幫助建立反省能力
有很多時候,家長在處罰孩子時,孩子根本就不服氣,處處跟你針鋒相對。很多父母就拿出“我是長輩”的權威逼孩子就範,這時候,就算他表面順從了,或者懾於你的權威接受了處罰,其實心裡也是不服氣的,下次仍會再犯。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俯下身子,與孩子平等相處並幫助孩子建立反省能力,反省自己哪裡做錯了。
家長要愛孩子,懂他,理解他,做到這些,你就能很好地教育他。
處罰為什麼無效?家長要牢記,處罰只是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透過必要的處罰讓孩子以後不再犯或少犯錯誤呢?
1.明確規矩,制定家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孩子做錯事,破壞家庭的規矩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從小訂出家規,當孩子違反家規犯錯後,明確告訴孩子違反了哪條,所以要進行處罰。不能訂了規矩後因為孩子小而不執行。
2.正向的檢討
“那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呢?”用問話取代命令,要學會尊重孩子,用尊重的語氣跟孩子說。很多家長覺得並沒有不尊重孩子,但是卻常常流露出那種命令的口吻和語調。
這個時代的孩子很聰明也很敏感,他會感受得到,同時因為慢慢長大了自然而然地追求獨立,思辨能力也提升,他會想: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3.留一點空白時間給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有一大堆作業,一大堆考試,一大堆要複習的資料,也許他會變得很皮,你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他卻對考不好無所謂,這個時候請家長留一點空白時間給孩子,因為他太忙了,不要把他填得滿滿的,要發展他的創造,讓他思考,在這個空白時間裡他會得到較多的快樂和正向的情緒。
如果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那麼就會反彈,孩子就會用故意的方式去反抗。
有時候,生比教或養更容易。如果在教育過程中,父母沒有用對方法,不懂如何跟孩子溝通,常常會很頭疼,更覺得累,孩子還有可能廢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再改正的過程,正如學習一樣,學習學習,學了,錯了,訂正錯誤答案,直到掌握正確的方法為止。孩子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的。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要擺正心態,用積極正確科學的方法給予糾正,一步步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