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女兒MM5歲,曾被鄒小兵確診為中輕度自閉症

2019年8月被鄒小兵評估夠不上診斷標準。

相關文章閱讀:

女兒從中輕度自閉症到基本正常,我堅持以社交為核心!

讓鄒小兵都稱讚的高手媽媽,是這樣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

最後一篇,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精神和心理層面上的,干預不僅僅是父母和孩子學習的過程,更應該是彼此享受快樂的過程。

1

干預,從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開始

▲▲▲

親子關係在主流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其實,我認為在特殊教育中,它同樣重要,是干預的基石。

自閉症孩子有社交障礙,他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覺得這個世界處處與他們為敵、為難。

他們想安安靜靜看陀螺旋轉,可大人偏要硬拉他們坐下,學習很多他們不擅長、不感興趣的事情;

同齡小朋友在和夥伴歡樂地玩耍,他們卻奔波去機構的路上,連吃飯都是囫圇吞棗,睡個午覺可能都是奢望,甚至要背井離鄉,去到陌生的環境;

他們常常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採用不恰當的行為和情緒來表達需求,最後換來家長的責罵,陷入新一輪的“矯正”中;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能做到愛的三原則——尊重、理解、包容,會發現有時候孩子的心理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除了專業的行為管理技術,在關注孩子心理層面多花些功夫,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學習者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變化的、不可控的。

七八個月以前的MM是個情緒非常糟糕的孩子,她感官的任何不適,如困了、累了、渴了、熱了、尿憋了、洗澡時身上有頭髮、衣服脫不下來……都會讓她變成一顆地雷,隨時爆炸。哭啼啼、哼唧唧簡直是家常便飯。

但現在的MM,如果哪天哭了,我們才會想她是不是情緒不好。處理她情緒問題也成為了我最擅長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她與我相處的這些雞飛狗跳,都是她學習的寶貴時機。如果我沒有做好,那都是在積累她錯誤的學習體驗。在機構上課的幾小時,根本抵不住和我在一起的零碎時間。

在社交學習上,普通孩子能自發地從一次次失敗的經歷中思考、改進,學習新的策略,但自閉症孩子做不到,需要家長抓住機會,一次次幫他們塑造和強化。

良好的親子關係下,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只有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下,他們才會願意模仿你,學習你的行為。

當干預走到後半程,有時我甚至覺得這不再是干預,而是正向、柔和、有愛的教育,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在塑造一個孩子的靈魂。

(2)要說服孩子,關係好才行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你忍不住打罵,就是在給孩子錯誤的示範。當孩子討厭你時,你所謂的教導在孩子眼裡不過是充耳不聞的嘮叨和碎碎念。

當孩子不懂得徵求意見,直接拿走你手上的東西時,你是否會立馬錶達這是我的東西,我很想和你一起玩(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有助於孩子接受你的拒絕),但是你沒經過我允許我不開心?

你是否會想到立馬大聲喊爸爸,假裝很委屈,XX搶我的玩具,示範他們還有告狀這個策略?

還是隻會嚴肅批評,甚至打罵,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搶東西不對?

有時候可以用認知說服孩子,但在孩子比較抗拒時,只有你與孩子的情感夠濃烈,孩子才能接受有些事情不按他們的邏輯走。

(3)用良好的親子關係,幫孩子建立社交安全感

除了少部分能力極好的孩子,絕大多數自閉症孩子對物的興趣大於對人的興趣,我們重視遊戲,重視歡樂,重視社交,重視親子關係,都是為了給孩子建立穩定的主動交往動機。

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是孩子開啟同齡社交的前提。自閉症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行為不適當、交往不恰當、不合群、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對小朋友不感興趣等。

到底是什麼影響著他們的交往意願?

很大一部分孩子對人的興趣,源自於在家裡與爸爸媽媽的交往經驗,並將這種經驗泛化到家庭以外的環境。這裡我們要排除觸覺敏感的孩子,因為觸覺敏感會影響他們的交往。

孩子進入到幼兒園,他們之所以和別人交往,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他們在家和爸爸媽媽的交往經歷不愉快,或者上幼兒園之前和其他小朋友有不愉快的交往體驗,那他們很可能就會排斥小朋友、遠離小朋友。

另外,如果幼兒園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們也不會和小朋友有交往行為,他們還會表現出焦慮、緊張,甚至可能為了自我保護躲到一個角落裡,遠離小朋友,甚至遠離老師。

如果孩子有這種表現,家長先不急著糾正孩子的問題,而是要看看幼兒園的環境,有安全感孩子還才肯和別人玩,才能在社交中感受到快樂。

2

讓孩子每天開心,是我干預的重中之重

▲▲▲

找過鄒小兵看診的家長,應該都被問過,“孩子在幼兒園快樂嗎?和小朋友玩耍嗎?”

我也認為,享受到社交的快樂是孩子走出自我世界的標誌,所以,在整個干預過程中,讓孩子每天都開心,是我的重中之重。

讓孩子開心,絕不是一味滿足孩子,不得罪孩子,甚至賄賂孩子,而是有技巧地讓孩子願意跟人互動,並享受互動的過程。

我們常常覺得和孩子互動很難,因為孩子常常充耳不聞,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有迴應,也難以延續。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用一些方法,引導孩子與你快樂互動起來。

(1)走進孩子的世界

既然孩子無法走入我們的世界,那我就想辦法辦走進他們的世界,帶他們走出來。

當你成功了,你會發現,孩子不是不願意溝通,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甚至孩子的哭鬧、問題行為都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獨有方式。

一個專業的老師要進入孩子的世界,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切入點,利用技巧抓住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將孩子無意義的行為、對物的痴迷轉化成有意義的社會行為和活動。

這是我們家長難以企及的,但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有數倍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去觀察孩子、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些父母,實在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起來,一看到孩子刻板的擺弄就火冒三丈,恨不能暴打一頓。但有的父母卻可以停下腳步,細心觀察孩子為什麼痴迷這個刻板、單一的遊戲,走入他們的世界,一起欣賞他們的傑作,並熱情地邀請孩子看自己的新玩法。

(2)先跟隨再引導

這裡就引出一個重要的互動概念——先跟隨再引導。

無論何時,引導者都需要靈活巧妙地介入,並將孩子引導到自己的主線上來。成功的引導可以讓你和孩子雙方都很舒適,很快樂地享受、互動。

直到現在,我在家裡依然很享受與孩子在床上快樂的親子時光。

以我們常玩的感官遊戲哈癢癢為例,對於小齡孩子,我們可以教授身體部位,如“我要哈你的小手!我要哈你的小腳丫嘍!”當孩子受不了那個癢的程度,你可以哈孩子不太敏感的腦門、手指頭來給孩子降降溫。

你也可以教會孩子很多社交溝通,“太癢了,不要,快停下!”當孩子拒絕了,你要給他們正確的反應,比如停止哈癢癢。

但是你不想社交回合斷掉,你可以用你的小滑頭耍他,如“哦,那麼摸摸你/戳戳你/切切你”,依然瞄準孩子比較癢的部分下手,讓孩子體會到不同的動作帶來的感受,也順帶認識了動作詞彙。

當孩子很期待你每次癢癢刺激時,你可以突然中斷你的動作,孩子因為期待遊戲繼續下去會看向引導者,這時我們繼續遊戲,這樣就把眼神訓練和遊戲的快樂連結了起來。

對於大點的孩子,我們可以加入一些心智活動,如故意讓孩子癢得受不了,孩子跑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我保證不哈你了。”孩子上當後,依然去哈癢,說,“我只是戳戳你哦。”這時候為了維持互動,你需要降低你的強度,讓孩子不至於跑開或反感,重點是讓孩子體會到被騙、上當、玩笑。

(3)根據孩子的反應,確定下一步行動

在遊戲活動中,有個常規的套路就是以孩子的興趣點切入,設計你的活動。根據孩子的反應程度決定你接下來的行動,像彈簧一樣進退。

互動既然是互動,就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前期你需要努力讓孩子朝向你,後期孩子變成承擔互動的主要責任人。

當孩子主動時,你需要給孩子良好的迴應來強化,當孩子被動時,你需要主動出擊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維持互動,有來有往,才可以稱之為良性互動。

而家長常犯的錯誤,就是經常用拷問模式和孩子相處。我們常常苦惱孩子會經常明知故問,卻沒有想過我們大人何嘗不是明明知道孩子吃了什麼,做了什麼,卻天天明知故問,“待會去哪?”,“你去哪裡呀?”,“你怎麼不理人?”,“你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了?”

3

融合是終極夢想?它不難實現

▲▲▲

孩子在干預中不斷進步後,就要進入幼兒園這樣的集體環境中。

有的家長把融合看做干預的終極目標,為了自閉娃能和同齡人相處,到處找支援融合、有影子老師的幼兒園,希望孩子能潛伏下來。

但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的跟隨率達不到70%時,不必追求無效跟融合。這裡,我也說一說我對融合的理解。

(1) 融合無處不在,融合的物件可以成人、NT、譜系

融合對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成人固有社交模式很難去和兒童社交,甚至不熟悉兒童社交發展的最初階段僅僅是肢體互動、跟隨和模仿。

成人發起互動時,往往沒有普通孩子那麼高的頻率及執著的精神,迴應孩子時,又容易協調和妥協孩子。兩個2歲的普通孩子,可能在互相追逐和模仿中快樂地度過了幾個小時,大人有時候卻忽略了這些基礎階段,急於教他們如何用語言溝通、打招呼,造成了社交教學的跳階。

並且,無論我們成人多會教導孩子,將來還是要把孩子引入同齡社交,這才是他們未來的學習夥伴、生活夥伴。

幼兒園、小區、機構、朋友家,都是孩子融合的場所。無論是功能性社交還是情感性社交,最好的強化物都是社交成功的良好體驗。孩子在與小夥伴玩耍時,感受到的每一點快樂都是在幫助他們邁出自己的世界,積累經驗和信心。

因此,孩子剛開始和同伴玩耍時,物件最好不是NT,或者是能力稍弱的NT,以保持孩子的社交動機。機構的團體課便是很好的選擇,這也是我們孩子上融合幼兒園前的必經之路。因為同為譜系孩子,大家能力相當,溝通的步調也趨於一致,社交的壓力較小。

當然,老師也應儘量選取能力相當的同伴,並在融入教學目標重點(如對人主動關注,同伴關注,主動模仿,參照非語言,共同注意力,分享等核心社交能力,再進階到高階的心智解讀、假想遊戲、聊天會話等。同時,不斷促成同伴交往的機會。通過同伴相互作用和刺激,提高這些社交能力,而不是直接老鷹抓小雞、丟手絹、木頭人等規則遊戲。

很多家長希望團課中有一名出類拔萃的孩子可以帶動其他孩子進步,有時候甚至嫌棄能力較弱和有情緒行為的孩子。殊不知,團課的目標並不是完整地呈現一個完美的課堂,關鍵在於老師如何引導和處理課堂中社交衝突、社交行為的缺失。

如果團課中都是能力極強的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沒有機會去催促、提醒一名能力較弱的孩子去參與課堂;如果每個孩子在團課上都情緒穩定,你的孩子也沒法學會當別人對我有不好的舉動時,我該怎麼處理……這些社交障礙都應當在團課中被暴露出來,孩子才會在專業的幫助後提升。

(2)孩子進入集體環境,主動在先,規範在後

主動性的培養,可參見我們上一篇文章。

自閉症孩子不遵守集體規則,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理解集體規則;二是理解了但是控制力弱,所以遵守規則的表現會比較弱。

自閉症孩子的一個特徵是希望少一些變化。但進入幼兒園、小學之後,這個特徵會影響他們進入集體環境。

因為追求有序,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表現為固定的行為方式,需要固定的環境設定。但到了幼兒園、小學等社會環境中,他們對周圍環境就失去了把控,失去了安全感,他們會因這種無序而焦慮。

因此,我們可以採用結構化教學,告訴孩子幼兒園一天的活動安排,讓他們頭腦中形成有序的概念,讓獲得了對環境的把控感,這樣他們才會踏實地坐在課堂上。

所以,當一個小朋友在幼兒園到處亂跑,行為不規範,我們首先就要評估這個小朋友是否理解環境的要求。我們要告訴他們,在當下的這個環境你應該幹什麼,每個環節,該如何做,而不是說你不應該到處亂跑,不應該推小朋友,不應該搶玩具。

只有孩子理解環境了,他在集體環境中才會跟隨。當然,孩子即使形成了有序感,也可能控制不住,這時,我們需要不斷提醒,幫他們形成習慣。

形成有序和習慣,是規範自閉症孩子行為的兩大難點。功能較高的孩子,結構化教學佔比例比較低,我們可以通過繪製類似繪本故事一樣的日程表等靈活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與記憶。

寫在最後

最後,特別感謝Lisa,Army老師,雖然MM不過你們數十年教過的一個普通個案,但對我們一家來說,你們的專業,愛心,扭轉了了一個孩子的命運。感恩相遇,感恩有機會一起成長。

— 完 —

整理 | 春桃 編輯 | 噹噹

圖|花瓣網

最新評論
  • 1 #

    特別受益。請問孩子不分你我人稱,具體有什麼好的建議??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防疫期間孩子宅家,這些安全隱患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