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女孩看著我放在桌子上的糖果,眼神裡透露出對糖果的渴望。

我以為她是不好意思自己拿,就抓了一點給她,說:“想吃糖嗎?”

這個時候,佳佳沒有接糖果,而是轉頭看到了媽媽嚴肅的臉,她連忙擺擺手說:“我不吃糖,我不喜歡吃。”

看著她剋制的樣子,我不好意思地收回了手,心裡卻很不是滋味。

武志紅曾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太早地學會看父母的臉色,過分懂事,並不是一件好事。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萌娃模仿媽媽生氣”的視訊,頓時感慨:原來,孩子對我們的情緒,真的是太敏感了!

話說完緊接著就是對媽媽表情的模仿,那可愛的一顰一笑讓生氣的媽媽瞬間破功。

哥哥內心:你真的覺得媽媽沒生氣?哎!大人啊!

好多父母時常會忽略自己情緒帶給孩子的影響,看著視訊中妹妹小心模仿的模樣,令人覺得有趣的同時,也不禁反思,平時父母的情緒管理是多麼重要。

每個孩子都有想要表達真實自我的本能,有的會選擇反抗,撕掉“乖”的標籤,但有的已然放棄了努力:“好吧,我乖”。

這樣的孩子並不是真的懂事,只是關閉了自己的情感之門。

去年上映的電影《狗十三》,反映了不少家庭教育問題,不少網友直言感覺扎心:自己的青春就是這樣。

電影裡,少女李玩在父母離婚之後,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爸爸總是忙於工作,對李玩的關心就是吃喝不愁,對她的內心的想法卻並不在意。

明明李玩喜歡物理也很有天賦,爸爸還沒商量就給她報了其他補習班;

李玩從小一喝牛奶就吐,爸爸還在酒席上執意讓女兒給人敬酒,酒杯中就是牛奶;

答應女兒一起去天文館,結果因為酒席錯過了時間,還和對方說“跟您吃飯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事兒”,“人的事兒還沒搞明白呢還去管天上!”

後來,為了討好李玩,爸爸送給她一條狗。好不容易培養出感情,卻被爺爺遛丟了。

全家人想的不是怎麼追狗、怎麼道歉,而是另外買一條狗,來哄騙李玩是同一條。

李玩找狗時的悲傷和憤怒,在全家人看來就是“不乖”、“使性子”、“不懂事”。她不僅沒有得到家人的感同身受,還換來了一身棍棒。

無數次心理落差,終於將“叛逆”的李玩馴化成了“懂事”的孩子。

李玩變乖了、卻也麻木了:她不再表露真實的情感,屈服於大人所有的安排。

乖乖喝牛奶,放棄去天文館,酒席上主動給人敬酒,甚至為了討好別人,強忍著吃下狗肉。

最後,李玩在路上意外看到自己丟失的小狗,再也沒有瘋狂追上去索要。她只是淡淡地說:“我怕它已經忘掉我了。”

從“不懂事”到“乖乖聽話”,這個孩子並不是真的變乖、真的變順從。

只是他們懂得了如何察言觀色,如何去討好別人。

在孩子的世界裡,我們的愛就是全部,如果他從我們身上都感受不到愛,那麼他們的生活肯定充滿痛苦,這無疑就是人間地獄。

經常看父母臉色行事的孩子,會有那些特徵呢?

經常被忽略,沒有存在感,覺得自己不重要。自我懷疑,甚至有自罪傾向。膽小自卑,被欺負,吃了虧也是默默忍受,不敢反抗。不敢向別人提要求和麻煩別人。做事畏首畏尾,擔驚受怕是常態。被人關注時感到受寵若驚,反而會焦慮。被人喜歡時,覺得自己配不上。不敢努力,害怕失敗。

這所有的表現其實都說明了孩子變得膽怯、自卑,但造成這個結果的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我們做父母的。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童年永遠應該是充滿快樂和自由。

喜歡的時候,可以勇敢地表達“我想要”,受傷的時候可以大大方方地跟父母說“我很痛”。

請讓孩子像孩子一般長大,讓快樂的童年來陪伴孩子抵禦生活的風霜。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每個吼孩子的父母,其實不是在吼孩子,是在吼自己內心的小孩,是在對自己不滿意,而孩子就成為了那個背鍋的人。”

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而孩子並不能為你解決這種情緒。

成年人應該要有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不要把自己的“臭臉”留給孩子。

讓孩子被動地接受父母的負面情緒,就是一種冷暴力,是一種殘忍的親情,對孩子的成長有害而無益。

更可怕的是,乖孩子更容易被欺負,因為他們不懂得反抗。

去年暑假有個新聞,12歲的雙胞胎女孩,在參加夏令營時,遭到教練的猥褻,洗澡被看、被強吻等。

凌晨三點,教練說要帶女孩出去,女孩便聽話地跟他去了樓梯間。

後來,媽媽在了解到這個情況時,氣憤地質問孩子:“為什麼要聽教練的?”

孩子回答:“不是你叫我要聽老師的話嗎?”

那一刻,媽媽的心裡一陣絞痛。

孩子就該有自己的天真可愛,如果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順從、不反抗、聽話,步入社會以後,不僅會失去稜角和個性、缺乏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在面對危險權威時,不懂得保護自己。

瑞士有一項調查發現,很多霸凌案例中,被欺凌的孩子一直默默忍受,他們就算有機會反抗,甚至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比實施者還要強壯高大,可就是不敢反抗。

這跟一個人的體格沒有直接關係,而跟這個孩子的性格息息相關。

這些霸凌受害者在家庭關係中,一般與父母過分緊密,要麼被過分寵愛,要麼被過分控制。

遭受欺凌時,他們內心會啟動順從模式,因為在家中早已經習慣了順從。

哪怕將來已經成人,還是那隻任人宰割的羔羊。

其實,孩子能夠在我們面前哭鬧、發洩,恰恰說明孩子對家庭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我們會全然接納他的情緒。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縱容孩子犯錯,而是讓孩子明白,你不必隱藏自己,不必討好誰。

所以,別再用所謂的“乖”去約束孩子,在溝通時避免用“你要聽話”這類字眼,把說教性質的命令變成啟發性的問題。

比如把“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別看電視趕緊去寫作業!”換成“你對你的作業有什麼計劃?”“看電視之前有什麼需要完成的事情嗎?”給孩子一定權利,讓他學會自己選擇,自己承擔責任。

希望所有的孩子,不必太乖太懂事,在做孩子的年紀,僅僅就是做孩子。

不必討好別人,找到真實的自己。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夜醒多,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