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生孩子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稀奇的是23歲生了11個孩子,再稀奇一點,就是夫妻年齡差了33歲,這就是真的生了“一支足球隊”的俄羅斯女子克里斯蒂娜·奧斯圖克的事例。
聽到這樣的例項,許多寶媽可能想想就頭大,畢竟家裡一兩個娃都已經夠折磨了,可克里斯蒂娜卻樂在其中,甚至和大自己33歲的丈夫加利普開玩笑的說還想生100個孩子。
支撐這麼多孩子的開支可不是小事,但加利普透過早年的拼搏家境殷實,要給11個孩子良好的生活條件完全不是問題。
說來可笑,就這樣一起幸福感溢位螢幕的事例,下面的高贊點評是“只要銀子足,想生多少個都不是問題。”
換言之,人家用事實證明自己是幸福所以多子,但是群眾仍然以“有錢所以多子”的陰謀論來看待。
這種陰謀論並不僅僅對待有錢幸福家庭,還可以“向下相容”。
在中國的農村裡,一對90後夫妻,生活貧困、住在危房裡,但也生了10個孩子。丈夫月薪只有6千,卻要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
面對“沒錢怎麼辦”的問題,丈夫仍是態度樂觀地說道:“沒錢我去貸款啊。”面對10個孩子和家庭窘境,妻子也同樣樂觀,願意與丈夫共患難。
這一個事例同樣被“陰謀論”,內涵同樣與家庭經濟有關:“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生育就是造孽。”
想和大家論述的,並不是“錢與生孩子”的關係問題,而是“什麼都不信”的陰謀論思維。
凡事陰謀論的人,習慣懷疑一切,但唯一不懷疑的是自己的判斷,在外人看來是性格偏執、頑固。
在網路上體現為槓精,在家庭教育中,讓家長變得狂躁(例如某些家長堅信“說那麼多幹嘛,打一頓就好”),讓孩子變得不可理喻。
來看發生在身邊的一個事情:
有一次考完試,家長們在校門口對孩子們的成績議論紛紛,淅姐班上有一對親子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考得很差,媽媽慣例式地用班上名列前茅的孩子小A來刺激孩子,誰知孩子一句:“他都是去補習才考得好。”
媽媽有點惱羞成怒:“你也有去補習啊,為什麼你沒辦法像人家那樣?!到底還是你自己不努力!”
母親一直想點醒孩子,而在事實面前,孩子仍一直堅信別人是走了捷徑。
(小A與淅姐經常一起玩,所謂的“補習”是指去練鋼琴、圍棋等與校內知識無關的興趣班。)
那麼怎麼預防孩子變成另一個“我不信魯豫”?
淅爸常說,“性格是用來平衡與周邊環境的心理防禦武器”,這既是結論,也是發展過程,這種偏執,就是潛意識當中防禦和敵意向外投射的表現。
在上述案例中,儘管母親說出的是事實,但在那個當眾的環境下,這就成了批評、指責。她需要平衡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自己與學習的關係。
否認自己不努力,就是最好的自我防禦;用別人在補習來反擊,就是敵意向外投射。
破解的關鍵,在“環境”,而不是平衡方式。這包括兩個部分:群體,即個體所處的群體圈層。人是社會性動物,個人始終是群體中的一員;人的個性一直是在群體影響下形成的,人的社會化過程是透過各種群體進行的。
雖然淅爸曾開辦補習班,但個人並不建議孩子上補習班。因為在當下,多數家長會選擇讓孩子上補習班的原因,是“補差”而不是“培優”。
這就導致了在補習班裡面以差生居多,往往一個差生聚集的群體,會讓孩子衍生出更多的不良習慣。
而真正該讓孩子去的,是另一些積極向上的群體。
曾經解決過這樣一個案例:
在父親看來,初中的兒子成績一落千丈是因為沉迷街舞。這位父親頑固地認為學街舞是學校都不支援的事情,練街舞的人都是不務正業的壞孩子,他也不斷施壓強迫孩子去補習班,但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與父親的關係也越來越僵。
於是,帶著父親和這個孩子去到大學裡面的街舞社團裡,讓孩子在週六日的時候參與到社團的練習。
起初父親非常抗拒,只是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試一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就得到了改變,放學自覺學習,不再需要在父親的罵罵咧咧中勉強完成任務,到了週末則興致勃勃的去和高手們學習。
這就是圈層的力量,他在這個社群裡看到了比他優秀的人比他更努力,意識到如果自己要進入如此高質量的群體,就需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
更重要的改變是父親,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固執是對孩子的束縛,原來並不是所有的街舞練習者都是“街溜子”。
見識,即所處環境所帶來的認知增長。一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主要以家庭和學校為主,這往往讓我們成為“井底之蛙”。多帶孩子看看世界,增長他們、也增長家長自身的見聞。
在看《何以為家》的時候,淅姐問我:“為什麼那個哥哥的爸爸媽媽要賣掉他妹妹?他們不愛自己的女兒嗎?”
沒有用“窮養不起”來做藉口,給她解釋了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愛情結晶,更不是爸爸媽媽所說所做的都是對的。
當時她很震撼,第一次認識到原來還有這樣的父母。
當然也有更多的關於愛的主題的引導,例如《快樂的大腳》讓她理解什麼是沒有絕對的劣勢(缺點)。
不管是書籍、電影,還是帶她到處去漲見識,就是在培養她能真正辯證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有這樣一句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比起完全無知的人,陰謀論者是高了一個境界,但是比起獨立思想,他們又差得太遠。即我們常說的一知半解。
當一個人習慣了只信自己,習慣了否定現實僅憑主觀臆測,那麼限制他成長的也必然是他自己,而他的孩子也必將在活在他的陰影之下,鮮少有可能活得比他更精彩、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