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本文後面講了一個挫折教育的簡單原則,如果各位不想看前面的例子,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這是個看似非常特別但又著實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例子:

在音樂教育裡,小雨與她媽媽一起在教室裡敲鼓;

在舞蹈教室裡,小雨與其他小朋友在前面練,媽媽在後面跟,整個教室只有一位家長在跟著跳;

在學科教室裡,小雨坐在前面的桌子上聽老師講解題技巧,媽媽坐在後面,與其他家長一起。

不一樣的是,其他家長在玩手機,小雨媽媽正對著一道小學奧數題冥思苦想......

小雨的同班同學下課後都問小雨:“小雨小雨,怎麼哪裡都有你媽媽?”

小雨的媽媽是我同事小方的朋友,也算是發生在身邊的例子,有些普遍性,也相信大家會有些同感

說它有特殊性是因為確實這種家長的陪伴方式比較“極端”——暫且稱之為“終極陪伴”

時間倒回到半年前,小方剛進單位,認識一段時間之後她問我:

馬老師,你說孩子學什麼家長就跟著一起學,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

其實,看得出,同樣身為家長的小方也想那麼做。

她其實想從我這裡聽到的答案是:“沒啥問題,沒毛病......”,以此來肯定自己的選擇。

可是,對她而言,怕是事與願違了。

後來小方去報班,我也跟了過去,抱著交朋友的態度,當然也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某天,我、小方和小雨媽媽有機會坐下來喝了杯咖啡。

席間除去一些雜七雜八的談話,我覺得自己的一個問題會讓她們倆事後要消化良久。

當時我們聊到教育,聊到報班,甚至聊到陪伴、陪讀,我反問小雨媽媽:

其實您有沒有想過,某一天你實在沒有時間與精力陪著你小孩來學習,她會有怎樣的感覺?

小雨媽媽當時有些不假思索地回答:“可能會有點不適應吧......”

可說完之後,她倒是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有些話不好當著小雨媽媽的面說,回來跟小方說了一嘴:

如果小雨發現媽媽不能再陪自己上課,一定會很傷心,而且小雨能不能克服這種挫折,是個問題。

當然,在那之後小方也打消了任何陪讀的念頭,而且只要一去報班就會有些惶恐地問機構人員:

“這個不需要我陪著上課吧?”

延伸問題

其實從這種終極陪伴,在時間軸上延伸開來看,就是這麼一種情況:

首先,家長一直陪著孩子,給予各種照顧,直到大學之前。

然後,到了大學,孩子開始進入到半社會人的狀態,接受各類資訊,開始處理人際關係,社交、學業與事業等方面的壓力開始陡然增加。

培養逆境商-初步

反過來,小方的做法,就是啥課程都想讓孩子獨立去上,看得出是想開始培養孩子的逆境商,具有可取之處。

關於培養逆境商的方法,網上也有。

我這裡根據整理的資訊以及自己從小朋友到大學生的教學經驗,覺得同大家分享一個原則,一個自己認為比較有效的即可。

這個原則,概括起來是:一個形容詞+一個問題

有意思!為什麼?

之前在大學課堂講過一節《管理溝通》。

有位同學問我:“老師,如果碰到一些人很討厭,甚至一說話都會令我覺得討厭的,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當時並沒有出現在課本之中,也令我思考了一下。

站在講臺上,突然腦海裡想起之前跟自己父親之間也是有過這種情況——他講的話我討厭聽,反過來我也他也聽不進去我講的東西......

個人以為,首要原則, 不要交惡。其次,如果你之後要繼續與對方往來的話,可以反過來想一想。

可以把你討厭的這個人,當作是一個’研究‘的物件。

對於一個研究物件,我們首先要覺得他/她有趣,

然後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討厭他。

我記得說到這裡的時候,課堂上異常安靜,必然是說到了一個重點,而且學生們在自行體會。

就是當我們要生氣的時候,趕緊去把對方或者是他說的話當做有趣的人或者事?”學生再問。

我說是,然後解釋:“生氣是因為你用情緒去對抗資訊,而不是用理智,這樣的話會沒完沒了,一直處於賭氣的旋渦之中,無法自拔。”

培養逆境商-進階

說是“進階”培養,是因為我們要把原則用於小朋友身上,難度大一些。

10歲之前,自主意識相對較弱,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是需要時間與過程的。

但是,需要過程的意思就是說只要給予一定的時間,用正確的引導方法就可以。

關於引導,所謂對症下藥有如下例子:

1)孩子做事做得不夠好,覺得沮喪。

首先,這時候的家長可別生氣,反而要覺得這是有趣的事情。為什麼?因為你家孩子暴露了問題,是個好事情(符合“有趣”)。第二步,就是平心靜氣地引導孩子尋找原因(符合“為什麼”原則)。

如此一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模仿家長的這種處事方法,從而形成一種格局。

2)孩子如果在學校裡表現得與別的小孩不一樣從而受到嘲笑。

那麼第一步,找到表現不一樣的地方,而這個對於成人來講當然是個很有趣的事情。

第二步,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不一樣。

例:之前做親子沙龍的時候,知道有個小朋友喜歡扣鼻屎,而且有時候還會放到嘴裡嚐嚐,或者跟大人炫耀說自己有大大的鼻屎,從而被幼兒園其它小朋友笑話。回家之後,小朋友說自己被笑話有點難受。

家長是這樣引導的:“首先,之後最好不要扣了,實在忍不住要扣也用小拇指,因為那樣的話鼻孔不會變很大,也不會太醜。其次,別人笑你是別人不懂了,因為你扣鼻屎,爸媽就知道你是習慣不好或者還是要多吃點什麼營養的東西。”

補充:問過一些醫生,扣鼻屎或者咬指甲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有必要的話可以去檢查。但大多是因為習慣與好奇。

再補充一下:個人覺得,這位家長的說話方式,乍一看,思路清奇,再一想,很有策略!

3)孩子成績不夠好,在班上沒有自信。

學業與處事不同,是比較基礎與泛化的要求。

正是因為大眾要求,所以一旦出現問題就會令孩子更為苦惱,因為TA要承受更大的外界壓力。

解決辦法還是兩步:

第一,找到成績差的原因,最好細到科目,甚至題目。

這點對於有經驗的家長來說是個“有趣”的事情——比如孩子為什麼背乘法表都會比較低效,TA是用語言的韻律來背,還是基於對數學的理解?

但對有些家長而言,卻不知從哪裡下手——如此不用著急,可以求助於老師。

第二,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會成績低下。

這個“為什麼”涉及的面比較廣,內容比較多,考慮之後做一篇文章。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家長與孩子進入到了這個場景,必然有利於提升孩子的逆境商

小雨媽媽

回到之前那個例子,如果小雨媽媽哪天突然不陪讀了,該怎麼疏導?

有趣原則——“之前在大教室裡,全場只有一個大人,就是你媽媽,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麼現在都是小朋友了,你心裡是怎麼感覺的呢?”

為什麼原則——“你從有媽媽陪伴時的開心,到沒媽媽陪伴時的沮喪,是為什麼呢?”

......

按如此路徑下去,直到找到小雨根源的想法,比如是否覺得沒有安全感,是否覺得沒有學習動力等,再進一步設定引導的方式,直到找到目標。

總結

上述培養逆境商的原則,其實說白了也是一種逆向思維,讓當事人把原本覺得討厭的事情完成反過來當做有趣的而且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對小孩子來說,這種培養需要過程,也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

引導方式很多,但原則卻不變。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令人無力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