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那就是孩子明明成績非常差,但是家長卻感覺孩子似乎一點“羞恥感”也沒有,無論你是和顏悅色地溝通還是疾風驟雨地數落甚至是上演全武行,孩子也會依舊我行我素,能拖的還是拖,能偷懶的還是偷懶……

大人這邊已經著急得不能行了,孩子那邊似乎永遠是波瀾不驚。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看到有不少人對此進行了各自的分析,並且講了很多如何引導孩子改變的方法,又或者是從父母的角度講如何接受孩子不完美,以及“靜待花開”的態度等等。

對於講如果去改變孩子的我是比較支援的, 儘管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方法可能終究不會帶來直接的效果,畢竟同樣的方法即便是再好的方法在實踐中往往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作前提的,但對父母而言能夠認真看待這些方法即便是當下用不到,但是未來也會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給孩子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但是對於那種告訴家長要接受孩子不完美、要靜待花開等等言論我是非常不認同的。

不是說我對這樣的行為不認同,而是對勸別人這樣想的行為不認同。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是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我是絕對尊重你自己的選擇的,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你勸別人也要跟你這樣,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加希望看到更積極的一些建議,哪怕是實現起來比較困難,但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這種人的態度和認識還不如那些已經陷入焦慮之中家長們的,他們過於盲目樂觀也過於無所謂了,而且這些態度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會導致錯過了改變問題的最佳時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沒問題的,但是對孩子來說。過早進入這種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覺得孩子對於很差的學習成績總是無所謂的態度,那麼您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玩遊戲嗎?

尤其是一些團隊競技類的遊戲,當孩子輸了之後,是否會抱怨遇到了“豬隊友”或者是非常懊惱自己的一些錯誤的決定以及操作等等,而且很明顯他是真的非常認真的。

如果孩子不玩遊戲那也沒有關係,您可以看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事情上,是否也有“勝負心”的表現,包括“佔有慾”的表現,包括“被表揚/認可”的表現。

如果孩子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麼你就不用擔心了,因為這是孩子的性格問題。

在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人對所有的事情實際上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寵辱不驚,這種人做事往往慢條斯理,有條不紊,他們有自己的節奏,而且這種性格往往都是從小就會表現出來的。

他們很容易接受自己的各種不完美,而且客觀上講,這種人同等情況下他們的幸福指數會更高一些,所以未必是壞事。

遇到這種情況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要過於強調非得讓孩子“承認”自己“很差”,非得讓孩子因為自己的各種不足必須產生羞愧、難過等負面情緒。

這是很困難的也是沒太有意義的事情,就好比你看了一部感人的或者是非常幽默的影視作品,然後你非要要求孩子必須跟你達成一樣的“共鳴”,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關鍵毫無意義。

而且往往現實中家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會把問題各種嚴重化、極端化甚至是恐怖化——大人們試圖把這件事情的無盡危害都陳述給孩子聽,以達到孩子因為恐懼、害怕這些事情的發生而不得不去做出相應的或者是按照大人們要求的改變……

這種方式別說可能往往沒有效果,即便是能有點效果,例如孩子確實是去學了成績也提高了,但是孩子的整個心理卻可能始終是緊張、恐懼的,因為成績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在達到最理想的目標之前,他們一直都會處於這種緊張的負面情緒中。

結果就是要麼使得他們變得更加焦慮,要麼最終因為太難達成目標而使得他們乾脆自我放棄,而放棄的本身其實又是一次對自己“無所謂”的強化——他們可能會轉而去思考如果遇到大人們說的那些不好後果之後,自己如何去接受或者是去改變,而這個事情顯然比需要去做很多事情、做出很多改變都很難達成目標這件事錢更容易“掌握”……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確實總是“無所謂”,我反而覺得不要過多去說負面的結果,而是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激勵教育”方式。

與其讓孩子因為害怕、恐懼而去做一些改變,為什麼不選擇透過讓孩子因為知道做一些自己能夠做到的改變而得到更多好的體會、收穫呢?

就以學習為例,學習成績不好其實背後的原因都是可以找得到的,最常見的無外乎就是從基礎的預習、聽課、作業和複習沒有認真對待,然後就是對於一些所學內容理解、吸收不夠,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出現這個問題主要就是因為練習和總結的不夠,再有就是對於已經暴露出來的不足沒有及時解決導致了問題越攢越多。

家長最大的“心魔”就是總是覺得孩子一旦認真起來或者努力起來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除非孩子天賦異稟,否則這個過程一定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所以比方法還重要的其實是父母的耐心。

只要問題找對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沒錯,那麼接下來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堅持”二字了。

但是如果孩子在其他事情上是有“勝負心”的情況,那麼他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理論上講也應該是有的。

那麼為什麼他表現不出來呢?或者說為什麼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呢?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大人們把那個目標定得太高了,或者是說大人們的一些要求和期待超出了孩子對自己能力認識的範疇,使得他們自己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成。而當這樣的目標始終成為自己不可超越的一個目標時,任何的小的成就對他來而言也感受不到,並且也很難因此獲得各種認可和表揚。

尤其是有些大人還總喜歡“欲抑先揚”——先表揚孩子本來是很聰明的,只是因為某某某些問題使得自己一直怎樣怎樣……

我一直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交流方法。

因為大人這樣做的時候很容易導致當孩子達不到期待目標的時候,給自己找到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

當然,一味或者是過於批評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太多對孩子的否定也會出現孩子給自己找“藉口”的情況。“你就是笨,你就是懶,你就是不知羞恥,所以才學得不好……”這種話聽多了之後,孩子很可能就接受自己的學習不好或者學不好這一事實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就是笨,就是懶……

對於這種情況我個人的建議也很簡單——把我們的大目標改成一個個遞進的小目標。

比如孩子現在只能考30分,那麼我們的目標就不要上來就要求孩子去考90分,而是可以把目標定到40分、50分,並且陪孩子一起去做那些如何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就能夠進步10分、20分的事情。

只要孩子能去做了,哪怕慢點也是沒關係的,學習這事兒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初期速度會比較慢,但是隨著掌握的內容越來越多自然就會提高速度的事情。所以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就不必太著急成績的表現,而較低的目標往往又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這會有利於孩子的興趣、信心培養。

如果孩子沒達到目標怎麼辦?

1、調整目標;

2、告訴孩子我們看到他努力了,是我們的幫助不夠,所以接下來孩子你要繼續保持信心繼續加油,同時我們要一起想辦法繼續完善、改變我們的方法……

把提高、改變這件事情變成我們一起要去解決的事情,並且是我們都負有責任的事情,會給孩子減輕很多壓力並且也會帶來很多信心的。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看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做了哪些努力的工作,而不是隻看到我們的各種說教和要求——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用反覆嘮叨,孩子不傻,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認識上的提醒,而是具體改變上的陪伴和指導。

在實踐中讓孩子感受到因為自己的積極改變而能夠達成的效果是那麼具體的時候,他們就會願意相信如果自己再努力一下,如果自己能夠找到更好的方法等等,他們就會獲得更好的成績……

而這個過程,對大人們來說,耐心同樣很重要。

一般情況而言孩子們對學習這件事情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絕對無所謂的,所謂的“無所謂”背後通常都會有一些複雜情緒被掩蓋。別說是孩子了,其實我們很多成年人在有些時候面對失敗也會因為比如面子等問題而刻意表現得無所謂不是嗎?

所以不要輕易認定孩子沒有羞恥心、沒有羞恥感,也不要去刻意強調這個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羞恥”,不是為了透過我們的各種行為讓孩子感到緊張、焦慮甚至是害怕,而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去做出有針對性的改變,不是嗎?

10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付麗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正被“作業”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