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指出: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但家長們似乎並不買賬:
所以,孩子犯錯,我們真的只能用“打”和“冷暴力”教他們學做人嗎?
01—錯誤的懲罰方式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都超乎你的想象。
當眾斥責
研究表明:自尊可從嬰兒期開始。它可以僅僅因孩子感到安全、被愛和被接受而開始。
當眾斥責會極大打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變得敏感、不敢表達、更容易遭遇校園暴力、面對失敗很難應付,越做越錯。
關小黑屋
這是父母無力管教孩子時,對挫敗感的逃避。它不解決任何問題,卻寄望於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改正。
關小黑屋最容易破壞安全感,讓孩子變得膽小,形成討好型人格甚至變得自閉。而對有幽閉症的孩子來說,關小黑屋的經歷可能成為他一生的噩夢。
關門外反省
有研究表明,把犯錯的孩子粗暴地關在門外,會增加他們的不安全感。哪怕成年後,他們仍然會患得患失,不相信愛不敢愛。
同事J小時候有次犯錯被推出門外,任她怎麼哭著砸門媽媽都不開。J說雖然事情過去很久很久了,久到記不清事情的原委,但被關在門外痛哭、恐懼、無助的經歷,至今回憶起來,心裡某個角落都還會有真實的痛感。
打一頓
AAP(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或監護人不要打孩子,「打」不會教授給孩子責任感和自制力,反而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和憤怒感。比如經常被打的孩子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能會更容易打別人。
另外,AAP認為,體罰不僅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尤其是18個月以下的孩子),也可能影響大腦發育。一項研究發現,多次被打屁股的孩子灰質少(灰質:一種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大),在智商測試中,他們的灰質表現低於同齡人。
比較、訴苦
和別人家孩子比較,以及極力向孩子訴說自己的不容易,或許可以達到讓孩子懂事、努力的目的,但同時也會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內向甚至更叛逆,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02—如何正確懲罰孩子?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孩子犯錯該怎麼正確懲罰?
| 設立懲罰角
在家裡某個安全的角落設定一個「反省角」或「情緒宣洩角」(名字自擬)。
這個反省角可以單純讓孩子罰站或罰坐,也可以佈置一個軟墊一個書桌一支畫筆幾張紙,讓情緒激動的孩子隨便畫點寫點什麼宣洩一下情緒。
這個“懲罰專案”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冷靜、平復情緒。而不是合理化家長的情緒。
所以,請不要用威脅、情緒化的語氣對孩子說:
“再不聽話就去罰站!”
“看看你乾的好事,滾去罰站”
“我看你是又想罰站了!”
……
提前跟孩子約定好可能需要罰站的情形。如果他犯錯,儘量用溫和堅定的口吻提醒他:
“今天你總是亂髮脾氣,媽媽也沒猜到你為什麼不高興。我覺得你需要靜一靜,到「宣洩角」先自己消化一下,等你情緒好一點,我們再溝通好嗎?”
等孩子平靜下來,我們要及時溝通、安撫、擁抱。
| 沒收孩子物品或收回某項權利
對孩子來說,最嚴厲的懲罰可能不是被“打”,而是不讓他玩想玩的東西,不給他吃想吃的零食。
比如:
孩子亂扔玩具,可以把他扔的玩具收起來,一天之內不可以再玩;
孩子不好好吃飯,可以告訴他零食今天也會被取消,肚子餓也不可以吃;
……
提前跟孩子說明事情嚴重性,並且告知他:即便哭鬧,爸爸媽媽也不會妥協。
| 打手心或屁股
這裡說的“打”,可不是指家長氣急之下抄起什麼工具就給孩子一頓揍。
我們可以提前用舊報紙捲成一個紙棒,賦予它一個名字,比如:警惕棒、懲戒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醒。
當然,隊友犯錯也可以用它打之以儆熊孩子(開個玩笑,打隊友還是要關起門來偷偷揍啊)。
| 為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不僅需要讓他明確後果,更要教他承擔責任。
江蘇宿遷一位媽媽在孩子犯錯後,貢獻了教科書級的處理方式。
第一時間帶孩子看惡作劇的後果;帶他挨家挨戶道歉;讓他一起幫忙清洗被汙染的衣物;外牆清洗時,讓他站在大太陽底下看著。
整個事情處理過程中,媽媽都沒有大吼大叫罵孩子,卻讓他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注意: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還聽不懂道理,但透過行動也能讓他認識到錯誤。
比如孩子亂扔玩具,咱們不要急著幫忙收拾,等他找不到時再教育:如果不亂扔玩具,每次玩完之後都把它們收拾到固定的地方,是不是就不會找不到了?然後教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 用獎勵正確行為的方法,壓制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AAP的政策宣告“養育健康兒童的有效紀律”強調:專注於教導良好的行為而不是懲罰不良的行為。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也指出:孩子在學習中的任何錯誤,都不建議用懲罰的方式來糾正。用獎勵正確行為的方法,讓孩子的正確行為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而不是懲罰孩子錯誤的做法,讓孩子學會正確行為。
比如孩子彈琴時有錯音,不要說“你怎麼這麼笨,總是彈錯?!”而是對他說“你是大將軍,所有的音都是你的小兵,但有個逃兵逃跑了,你能把它抓回來嗎?”把指出錯誤,變成成就期待,一旦孩子達成目標,給予讚賞和獎勵。
03—不同年齡的孩子懲罰側重點在哪裡?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育情況不一樣,懲罰側重點也不一樣。
0-2歲
懲罰重點:家長主動消除誘惑和禁忌,並以身作則。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透過觀察自己和他人來學習。他們通常不會把自己行為和體罰聯絡起來,只會感受到被打擊的痛苦。
我們可以這樣做——
3-5歲
懲罰重點:有效溝通,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理解行為與後果之間的聯絡。我們可以這樣做——
1 採取積極的、有效的溝通
有效溝通步驟包括:允許辯解 - 換位思考了解原因 - 補足知識 - 告知後果 - 設定限制 - 提供選擇 - 採取行動。
比如孩子在床上、沙發上亂塗亂畫,用溫和的語氣與之溝通:
“你畫畫的時候很專注,畫的也很棒,但是如果換個地方就更好了。(允許辯解並換位思考)
畫畫最好是在紙、畫板或者某面被允許創作的牆上(補足知識)。如果在床上或沙發上畫,會把床和沙發弄髒,這樣我們躺/坐上去就會弄髒衣服。而且這樣一來,媽媽要花很長時間去清洗整理衣物床品,就沒辦法好好陪你出去玩了(告知後果)。
所以我們換個地方畫畫吧,媽媽給你準備了畫板、白紙、和這面貼了牆貼的牆(設定限制、提供選擇)。”
如果孩子還是一再在床上、沙發上畫畫,那麼可以考慮下一步行動——沒收畫筆或罰站了。(採取行動)
2 根據年齡設定罰站時間
根據年齡以及孩子的接受度設定罰站時間。專家認為,每歲1分鐘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
3 告知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不是指責
清晰、直接地告訴孩子正確的事情是什麼,而不僅僅是做錯了什麼。
比如,不要用指責的語氣說“怎麼又光腳在地上走?!”而是說“地上很涼,請穿上鞋子,不然可能會感冒哦”。
6-8歲
懲罰重點:強調後果,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慢慢理解對錯,並要求更多的獨立性和責任感。我們可以這樣做——
1 談論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談談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並嘗試一起制定可實施的家庭規則以及不遵守規則的合理後果。在特權與責任之間取得平衡,在孩子遵循良好行為規則時給予他們更多特權。
2 允許孩子試錯,但要承擔後果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孩子錯了,沒必要非和他爭對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試一試。孩子看到行為不當的後果,可能自己就不會再犯這些錯誤了。
當然,如果孩子不能從自然後果中調整自己的行為,我們就要採取行動了。比如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成績墊底也不在乎,那麼取消電子產品等特權可能是該年齡段的有效結果。
3 教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對待他人;
告訴孩子,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沒必要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比如有時候可以適當發洩情緒(在反省角胡寫亂畫、捏枕頭等),但是不能傷害到別人。
發洩之後要用積極的方式處理憤怒的情緒,比如傾訴它、談論它。
對孩子以表揚為主永遠是對的,將懲罰作為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對的,但懲罰絕不是簡單的體罰,更不是侮辱人格。越是要懲罰孩子,越是要尊重孩子。
當然,作為父母,即便偶爾情緒失控,也不必過分懊惱、自責。給自己一點時間平復心情,當感覺好些時,再回到孩子身邊,擁抱、真誠道歉,並說明將來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確保遵守諾言),然後重新開始。
從錯誤中學習,不止是孩子的特權——也包括我們自己的。
參考資料:
1、養育健康兒童的有效紀律(AAP政策宣告)
2、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
3、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discipline.html
4、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self-este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