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小時候在看書、電影和看電視的時候,總會問大人問這個問題,有時會得到肯定的答案,有時是沒有答案的。

現在我做了母親,提問者變成了回答者,孩子也會問我這個問題:媽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問題

孩子的眼中的世界是純粹的,非黑即白,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並非如此簡單。

一個人我們看他做的事情,會認為他是個壞人,但是他可能是一個好爸爸,是一個好兒子。

就如最近和女兒一起在讀三國演義,女兒會說,曹操真壞,我不喜歡他。我會問:你為什麼不喜歡曹操呢?

女兒一時不知怎麼回答。

我說:是不是因為你站在劉備一邊來讀書的呢,而曹操是劉備的敵人,所以你不喜歡她。

女兒呵呵笑。

我沒說的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喜歡諸葛亮的睿智多謀,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人,劉備和諸葛亮是同一戰線的,所以一個老是和劉備做對的人——曹操,就成了她不喜歡的人。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站的立場不同,得到的答案當然也不同。

有句話說: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有些道理,孩子更純粹,把這個複雜的世界簡單化了,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化繁為簡的能力不是誰都有的,世界萬物諸多紛雜,有幾人能理得清的呢,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評判標準不同,答案也不同。

但還是有一些統一的衡量標準,比如品德。

最近在讀一本書《大師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提到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大師,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品德。

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再厲害,如果品德不好,他也無法成為真正的大師,品德是限制一個人往上發展的最重要一環。

品德也可以體現在小事上,如不能滿嘴跑火車,因不守信是無法得到別人信任的。

而不守時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因為浪費了對方的時間,浪費了彼此的生命,其實也是一種不守信。

對孩子尤其如此,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無法兌現的承諾就不要許諾。

至今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的我非常喜歡畫畫,經常會畫一些漂亮的女子,就如現在我的女兒一樣。

有一次我在水泥地上畫了一個很大的人,正好被家裡來的親戚,一個小叔叔看到了,他對我說,下次帶一盒彩筆送給我,我就心懷著期待,一直等著收這個彩筆,結果一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收到這盒彩筆,但是這件事一直記在我的心裡。

也許對大人來說,這只是一句隨口的話,就如:我下次請你吃飯呀,這樣的事情一樣,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承諾。

所以,我現在做不到的事情,我不會對孩子說,即使是小事。

你覺得這事很有道理是不是?不應該隨意許諾,但其實你可能做過類似的事情。

就比如對孩子說:如果你今天不寫完作業,就不要睡覺!

如果你一直哭,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

如果你不走,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如果你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什麼什麼!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很多事是沒有意識隨口而說的,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成長的環境就是這樣的,所以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哭,如果孩子做不到,你真的就不帶孩子回家了嗎?

其實,這是一個威脅,以強大家長的身份對孩子的一個威脅,但同時這裡也暗含著一個承諾,是一個你做不到的,必然會失信的承諾。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從孩子所做的事情之中,去覺察著我們自己的心中所想,從中去反思自己的行為。

明白視角的多樣性,理解不同的選擇性,尊重不一樣的存在,包容你我他,做一個守信之人。

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4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愛哭的“高敏感”娃,有很多隱藏優點,家長別被他的表現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