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來說說孩子的學習模式。

這裡所說的學習,不單單指知識技能上的,同時也包括了生活、行為模式等方面上的。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

我們的大部分學習,都是在觀察模仿中完成的。這種透過模仿的學習,來自於可模仿的模型。

01

孩子的觀察模仿學習,包括了四個過程:

一、“注意”過程

班杜拉認為,兒童是否關注某個學習模型的行為,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行為對他的價值。

也就是說,一個行為能夠帶給孩子內心想要的某種價值,孩子才會關注到它。否則,就會被孩子忽略。

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的“榜樣”,是那些最具吸引力、最值得信任、且最強有力的模型。從社會能量來看,那些強有力的社會能量,能夠來自於知識、金錢或聲望。

所以,那些演員和運動明星,常常會成為孩子模仿與學習的榜樣。

二、“保持”(記憶)過程

關注後能夠記住,是學習能力的前提。“保持”(記憶)的過程,意味著孩子能從心理上呈獻出所關注的行為,以供他們自己來模仿。這種記憶,或透過話語,或透過影象的方式得以保持。

如果無法保持,記不住,孩子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模仿學習了。

三、“動作再現”過程

這是行動力的體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必須能夠複製那些引起他們關注,並記住(在內心呈現)的行為。同時,他們還要具備一定的運動和身體能力,並擁有控制與糾正他們自己正在進行的那些行為的能力。

四、“動機”過程

孩子在觀察學習中,一定存在一個動機過程。這個動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沒有動機,許多被注意到以及可能被學習到的行為,將不會得到完成。

這就是習得與表現的重要區別。這個區別在很大程度上與“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相關。

習得,也就是學習。很多孩子雖然習得(學習)了很多,但是沒有成為行為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沒有表現”。

習得,是由外而內,它沒有明顯的內部動機。而表現,則是由內而外的,是由內部動機驅動著他們去主動呈現的行為。

02

“我為孩子做到了榜樣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沒有模仿學習我?”

一些家長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好了,可孩子卻沒有模仿學習。如果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很可能是因為你不夠真實,所以影響的力量不足。

一位媽媽這樣說:

我最開始也認為言傳身教很重要,可是我每天按時起睡,每天和人打招呼,友善對待別人,從不亂扔垃圾,從不插隊,從不闖紅燈之類的。我也會說,應該這樣做,可是孩子還是我行我素……

有時候我也覺得很累,甚至想算了,我也隨心所欲一點好了……

這往往是因為,媽媽在做這些事時的狀態不對,不夠真實,所以才沒有足夠的感染力。

比如,她在做這些事時,或許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去做,而是為了某種目的,甚至是“不得不做”的。

所以,她才會說“有時候我也覺得很累,甚至想算了,我也隨心所欲一點好了”。

孩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有著非常敏銳的感受力,能夠本能地感覺到你是在用心做、帶著喜悅與熱情去做,還是在表演。

我們常說:“真實,才有力量。”

同樣的,如果你只是為了孩子學習,假裝自己在學習,那是沒有效果的。甚至你的表現還會起到反效果,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因為孩子從你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一種彆扭、難受與身不由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學習“榜樣”。那麼,是哪些吸引了孩子的模仿,哪些又不能吸引他們模仿呢?

03

班杜拉認為:強化,控制著人們的大部分行為。

什麼是強化?

簡單地說,強化,是一種能夠增加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機率和頻率的效果體現。

強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行為與行為帶來的結果之間關係的預判。

如果一個行為,能夠帶給他預期的效果,那麼,他的這個行為就能得到強化。

強化,有直接強化和間接強化。

例如,當一名幼兒模仿大人說出“牛奶”時,他就能得到牛奶。今後,他想要牛奶時,就會說出牛奶。這,是直接強化的效果。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孩子看到其他人的某種行為得到了獎賞,他也會模仿這種行為。這是一種間接強化的效果。

一個人做什麼,不做什麼,與他對自己的認識與自身能力的判斷,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人說,我適合做什麼,我不適合做什麼。

當一個人感覺到“我適合做這件事”時,他就有去做這件事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感覺到“我不適合做某事”時,他一般不會去做那件事。

04

那麼,這種感覺從哪來的呢?

可能來自於他以往個人行為的直接效果,也可能來自於父母以及周圍其他人對他能力的判斷與評價。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做成一件事的能力的主觀判斷。

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有這樣的信念:“我相信我能做成這件事。”那麼,他就很可能會主動努力去嘗試做這件事。

當他真的做成了這件事,在擁有成就感的同時,就會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增強。

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大,他的行動力就越強。

反之,如果一個孩子覺得“我不可能完成這件事”,那他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動機,自然也就缺乏主動積極的行動力。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自己不懂的地方。有些父母教了幾遍後,看到孩子還不會,就失去了耐心。甚至,有的父母因此變得惱怒,開啟打罵吼的模式:“你怎麼那麼笨,怎麼教你都不會!”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笨的,教不會的,於是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05

如果一個孩子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他的行動力就會大大降低。

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不愛學習,表現退縮,不敢挑戰自己。

有一次,學校舉辦親子手工課,一個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當其他孩子都在動手嘗試做手工時,那個女孩只是在旁邊看著。我試圖鼓勵她參與進來,但無論如何,她都不願意動手,只願意做一個旁觀者。

她不停地說:“我不會!”“我什麼也學不會!”這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這是由於是她的行為被長期打擊否定後,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於是,這種低自我效能感讓她失去了嘗試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慾望。

因此,我們不要給孩子設限。不要動不動就說孩子“這不行,那不會”,不要動不動說孩子“沒有數學(或運動)的天賦”、“不是讀書(或學舞蹈)的料”,等等。

如果你希望孩子愛學習,希望他能挑戰自己,希望孩子有積極主動的內在行動力和學習動力,就遠離那些否定與打擊孩子的言行,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心。

當然,我們也不要盲目地表揚和鼓勵孩子。因為,那些不切合實際的表揚和鼓勵,會讓孩子覺得表揚的不是自己。因為他知道:“我自己並不是這樣子的”,“我根本就做不到”。

這樣,你的話就會失去可信度,孩子就不再相信你,也不相信來自外界的表揚與鼓勵。今後你的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那要怎麼做呢?

我們對孩子的表揚與鼓勵要恰如其分,不能失實。所以,父母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水平來判斷,做到用心而真誠地表揚與鼓勵。

如果一件事或一個目標是孩子透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去努力嘗試。當他成功了,再具體而真誠地肯定與表揚他。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就重點肯定他的努力與堅持過程,以及挑戰自己的勇氣。給他信心,相信他能夠做到。

06

如果你覺得孩子怎麼都教不會,那是你自己不會教

其實,在學習中,你也相信你的孩子並不笨。甚至,你相信你的孩子是很聰明的,在其他同齡的孩子能做到的正常情況下,他也是可以做到的。

那他為什麼沒有做到呢?這其實跟你與他互動的過程中,傳遞出來的資訊與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般來說,如果你覺得孩子怎麼都教不會,並不是孩子學不會,也不是他不動腦或不用心,而是你自己不會教。

很可能,你不懂得孩子的能力與智力發展水平與特徵,你是在以你自己的成人思維方式來教孩子。

當成人以自己的水平與標準來判斷孩子時,常常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他們覺得一個題目的邏輯很簡單:1+1不就是等於2,這有什麼難的?

但是,孩子擅長的是形象思維,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推理與運算思維。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採用感性的學習方式。因為他們的邏輯思維和運算能力等,都不夠完善。那些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

所以,我們要以孩子的方式和標準,配合孩子的內在節奏來教他。

比如,我們以玩遊戲、講故事、打比方等生動形象的方式,慢慢引導和啟發孩子思考,孩子學起來就比較容易,很快就會學會,並覺得是他自己努力學會的。

這樣,他就會漸漸喜歡上學習這些東西感覺,也就擁有了內在的學習動力。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爸爸捨得陪伴是孩子的福音,有個經驗之教媽媽、更是一個家庭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