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裡,父母的家庭位置佔比性都非常大,尤其是父親的影響力往往要比母親來到更深沉,由於父親的職業和角色註定了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要少於母親,所以父親就孩子而言往往是距離產生美般的依賴、與崇拜。
01
有一個朋友,她和丈夫結婚、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情緒暴躁還經常容易失控,用她丈夫的話來說就是“女人就像是暴風雨”,曾經我私下問過朋友脾氣和不滿都是從何而來,朋友想都沒想地說“有一個懶丈夫就是暴脾氣的滋養神器”。
上個禮拜,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時候朋友因為丈夫的十喊九不應、直接爆發了,兩個人吵架吵得非常兇的時候,朋友的丈夫無奈地說了句“你每天都讓我陪孩子,每次又說這沒做好、那沒說對,那你告訴我應該怎麼看孩子”。
後來兩個人經此一爭吵後,朋友那嫌棄丈夫懶、這沒做好那也沒做好的嘮叨和指責,也隨著丈夫的訴苦慢慢變淡,因為朋友看到了丈夫那初人為父的焦躁和不安,這種感覺在我們初為人母的時候也同樣存在,尤其是照顧孩子忙的手忙腳亂、小baby還哇哇大哭的時候,為人母身上的焦躁和自責就會加深。
沒有人天生就是父母、更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優秀的父母,優秀榮譽的背後往往都是歷經了很多困難和磨難,就像是讓爸爸照顧孩子往往不靠譜這件事情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爸爸照顧孩子的不靠譜,卻沒有看到他們因“不會照顧孩子”的焦慮。
02
還有一個朋友、她的丈夫是出了名的懶,兩個孩子的成長作為父親很少參與,就像是一個擺設一樣無關緊要,但有一次朋友的一件事情講述、改變了大家的認知,原來這個出了名的懶爸爸,在一次聚會喝的爛醉回家後發揮了“父愛如山”這句話。
那一次,朋友依稀記得是個炎熱的夏天,丈夫喝得爛醉地回家倒頭就睡在剛午睡的小女兒身邊,大概過了半個小時之後,據朋友描述她先是聽到“咚”地摔地聲響,隨後伴隨的就是小寶那委屈的嚎嚎大哭聲音了。
當時朋友還一邊對丈夫罵罵咧咧,一邊推開臥室門檢視女兒的安危,結果發現丈夫躺在地上狼狽的一幕,原來懶爸爸保護女兒的反射性動作就是寧願自己摔倒、也要護女周全,實際上每一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都是無私又偉大的,有些看起來是那麼明顯的愛、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候會丟擲一切。
在家庭的福音裡,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捨得陪伴的爸爸是孩子的福音”,但是在我看來爸爸的陪伴重要、媽媽的經驗之教更重要一些,由於爸爸頂樑柱的一家之主身份,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責任,去想著如何讓家庭的生活質量提高,所以更多時候爸爸的心思都在工作和應酬方面。
開車有駕照、教師有資格證、幼師有幼師證,唯獨父母沒有事先培訓和學習的上崗證明,大家都是新手、需要靠經驗和磨合去提高自己的教育質量,所以爸爸捨得陪伴是孩子的福音,有個經驗之教的媽媽更是一個家庭之福,當一個爸爸懶於思考也懶於帶娃時,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多發貨作用、去傳授自己的經驗之談。
比如以下幾種方法:
1、分享一些自己帶娃的糗事
爸爸帶娃笨手笨腳,這幾乎是所有懶爸爸的標籤,實際上給爸爸貼標籤,跟給孩子貼標籤得到的效果都是排斥、抗拒的,畢竟能夠做到虛心接受他人面對面指責的人很少很少。
所以當爸爸懶於帶娃、更懶於思考如何帶娃時,聰明的媽媽要像教育孩子一樣去逐步引導,平時靜下來的時候可以跟丈夫分享一些自己帶娃的一些糗事,在有趣的分享裡既可以勾起爸爸和孩子相處的熱情,也能借此增長夫妻之間的溝通和協調能力。
2、鼓勵爸爸做孩子的運動“教練”
帶孩子是一件很操心的事情,這是因為孩子總是想跟家長對著幹,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家長擔心安全問題,於是一個想往東一個想往西的思想就很難重疊,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包括相處也往往很尷尬。
都說沒有貪玩的童年就不叫童年,平時媽媽要多鼓勵爸爸去做好孩子的運動“教練”,不管是玩玩具、跑步還是打籃球,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有安全感也有底氣,在鼓勵爸爸做孩子的運動“教練”裡,讓孩子擁有一個貪玩的童年、也讓父親這個角色名歸其實。
3、親子閱讀不要忘記喊上爸爸
孩子的成長,有親子閱讀的參與可謂是錦上添花,有很多地方雖我們無法踏足、但書中的內容可以幫我們增長見識,閱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透過閱讀都可以增高我們見識,平時儘可能地和孩子一起閱讀(尤其是爸爸),透過對知識的渴望讓整個家庭都充滿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
爸爸之所以在親子閱讀裡高於媽媽的作用,這還是由於角色分配的原因,孩子對常在外界奔走的爸爸多是崇拜和好奇,就像是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一樣渴望知道外界的天空有什麼顏色,有多少雲朵包圍著、可以形成什麼樣的形狀……
透過親子閱讀,爸爸對孩子的陪伴質量上升了、而孩子對爸爸的瞭解也更深了,這才是親子閱讀的價值取向!
4、平時儘可能地創造獨處空間
良好的父女(父子)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相處空間、或者共同秘密,如果有一天孩子對你說“這是我跟爸爸的秘密”,請不要失落、更不要妒忌,因為擁有和孩子共同秘密的爸爸平時在陪伴方面必是下了功夫,捨得下功夫陪伴孩子的父親,相信對家庭、對媽媽都是幸福之音。
有些爸爸不是不會帶孩子,而是沒有到非帶不可的“有山靠山沒山獨單”的地步,若媽媽懂得放手、對孩子也是一種鍛鍊,要知道若我們連孩子的親生父親都不信任,平時對孩子的私生活參與性也定是特別強烈,這樣極高的參與性對孩子來說是負壓、更是迫不及待想逃走的內心吶喊。
平時儘可能地創造父女(父子)間的獨處空間,在各種看起來很糟糕的畫面裡,你會發現跌跌撞撞之後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那個曾經各種懶的一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