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些娃兩歲就開始聽並跟唱學詩;

三歲開始學游泳;

四歲半開始學鋼琴,且已準備報考英皇二級;

五歲已經會唱百首古詩;學習圍棋4個月,取得11級證書;英文年閱讀量超過500篇,每週寫三篇英文日記;做遊戲是數獨、火柴棒、七巧板,順便搞實驗研究一下重力、浮力、密度、熱脹冷縮和多米諾骨牌效應……

是的,他們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超前教育這件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那麼現在這麼多的“牛娃”真的是天生的嗎?所謂“牛娃”是不是家庭教育過度的產物呢?今天口袋君採訪了幾組家庭,來告訴你們:牛娃是怎麼煉成的?

輕輕媽媽/35歲/上海/兒子8歲/女兒5歲

我認為真正的"牛娃",只是那些極少數在某方面有天生強大基因,天賦過人的孩子。除此之外,絕大部分孩子都差不多,我們眼中所謂的"牛",不過是這個孩子對某方面很有興趣而已。為此大人還需要帶著孩子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靠日積月累,掌握得越來越多,運用得越來越熟練。

比如周圍的小朋友中就有很多我所羨慕的各型別"牛娃",有的孩子空間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拼裝玩具的圖紙隨便搭一眼,刷刷幾下就能拼出一個複雜的玩具;有的孩子膽子大,身體矯健靈活,擅長運動;還有的孩子數學超好,小小年紀已經在解很難的題了。再比如我女兒的好朋友,中文識字量不知道是多少,反正可以自己看報紙和章節書了……

你瞧,這麼多不同的"牛娃",他們展現出的比其他孩子更牛的方面,其實首先都是源於興趣,而且花了大量時間專注在這一方面才得到的成果。所以,是不是“牛娃”區別不在於誰家的孩子更聰明,而在於是否花時間去做這些事。

就拿我女兒學英語來說,我只是恰巧在她兩歲八個月的時候開始做這件事。要知道,本來在0-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耳朵就超級敏感,也最擅長模仿,此時他們的吸收能力是我們成年人望塵莫及的,學習語言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

經過三年時間的積累,她現在的聽力詞彙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已經輕鬆碾壓我了,最近又熱衷寫英文故事,不停地把看過、聽過的東西加上自己的想象,源源不斷地從筆尖輸出。整個啟蒙的過程其實都比較輕鬆,就是不停地通過各種方式輸入。

所謂的“看大量英文書”,絕對不是我們想象中“閱讀”(read)的那種認字看,孩子就是看圖;更多是家長帶著刷分級讀物。家長帶著孩子中文講一講繪本描述了什麼,再讀一讀這一頁對應的英文,讓孩子先聽,知道怎麼發音,培養基本的語感,然後父母再反覆帶著孩子去練習。就這麼日積月累,英文牛娃自然也就慢慢誕生了。

棒棒媽/31歲/北京/6歲男娃

我堅信牛蛙是天生的。

認識的一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好勝心極強,任何事情都要超過別人,一旦發現自己落後了,加倍努力也要做到第一。他主動要求父母給他報了很多培訓班,每天馬不停蹄地學各種知識,並且絕不同意減少任何一門課業。

大兒子從小自律性強,會給自己制定嚴格的學習計劃表,每天都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去執行。喜歡並熱愛接受新的知識,所以他成長為牛娃,更大一部分是源於自己對學習的熱愛。

同樣的家庭環境,他們家小兒子對學習沒任何興趣,最喜歡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喜歡照顧別人,完完全全是個社交型的小孩。

如果按照現在牛娃的標準,唐詩宋詞張口就來,與外國人溝通對答如流,數學信手拈來……他們家小兒子可完全不具備這些牛娃的特徵。

優優媽媽/33歲/上海/女兒10歲

牛娃是“特定時期”的產物。

在孩子剛剛兩三歲,或者四五歲,或者再稍微大一點時,家長想讓它們變成什麼娃,就可以把它們捏成什麼娃。只要自己有想要的特質,都可以對他們進行隨便捏造,按自己的想法塑造他們。

比如,若要讓小孩有什麼特長,只要隨便報一個培訓班,就可以把他們拎過去;又如,如果想讓小孩學一門外語、背一些單詞,只要稍微用點威逼利誘的手段,就可以讓他們乖乖張開嘴巴,大聲念起來……

不過,一旦小孩再長大一點進入青春期、叛逆期了,就沒有辦法再這樣了。這時,可就不是那些專制的家長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了。

大人開始要徵得小大人同意,而且要苦口婆心平等對話努力爭取打動他們,再不能憑藉主觀意識隨意擺弄。不然,哪怕花了錢,只要他們不想去的話,你想再拎他們過去,也拎不起來了。

畢竟,他們都有自由意志、獨立意志,不會再允許你把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設計或者想法,強加到他們身上。

牛娃是屬於“特定時期”的產物,千萬不要覺得,現在弄得牛一點,就會永遠一直牛下去。這個只要等到那些牛娃們長到青春期的時候,開始不聽話、開始叛逆起來,就會發現了,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筱文爸爸/36歲/北京/男孩12歲

周圍認識的家庭中,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的孩子,有是有,但絕對是少數。據了解,300個多家庭裡面也就2~3個家庭有這樣的“成就”。比較熟悉的一家人,是全職媽媽以「指讀文字」的方式帶著孩子讀繪本,不知不覺孩子就認識很多漢字了,走外面會看著廣告、宣傳、標語,自己找認識的字,確實挺厲害的。

我們且不說”指讀文字”的方式好不好,這塊的爭議其實還是挺大的;單說很多家長也這麼做了,但孩子依然對漢字不敏感,家長指著字讀,孩子還是自己看圖。

英語方面也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家刷閱讀類的英語分級讀物,比如著名的RAZ、海尼曼、牛津、紅火箭等等,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真的會肉眼可見地提升。可以說,只要家長能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孩子每天都在進步,關鍵就看你能堅持幾天了。

那些四五歲就熟練掌握100以內連加連減的情況也有,但我個人不太贊同,數學啟蒙階段要鍛鍊的不是熟練度,而是孩子的數感、幾何、估計等能力。類似運算這種能力一定是家長自己雞出來的。

但是這樣的方式是否該提倡?這是值得思考的。以我的經驗來看,孩子上小學之前,我是相當不贊同刷題的。一般來說,刷題的優勢通常會在孩子3年級左右就消耗殆盡,這與美國Head Start專案的追蹤結果也是一致的。

看了上面幾個家庭的分享,口袋君覺得孩子天生在某一領域特別牛的情況有,但絕對是少數。一般我們身邊的那些“牛娃”,大多不過是“家長有本事教+孩子不笨+堅持”這三點所造就的。

幼兒教育其實跟所有的教育一樣,目的就是為了把孩子變成有發展潛力的人,有創造力的人,而不是變成什麼牛娃。往細的說,就是培養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賦予他們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是就等同於在小小年紀就能識千字、會算術?這些是值得所有家長去思考的。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期有這些感覺,多半是懷了個“小淘氣”,媽媽們以後要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