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寶同學的爺爺問我:他爸爸呢?怎麼沒見過他爸,都是你一人?我笑笑回答他爸忙工作,沒再多說……
作為夫妻,我們倆各有分工,也必須有這樣的分工,這是生活;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不得不說是不合格的。為了不讓孩子看手機,騙他說家裡沒網。小寶有時候會翻看我手機裡存的照片和影片,每次看到他和爸爸的都停下看很久。他不會表達,但是他看別的小朋友和爸爸玩時的眼神特別讓人心疼。
男孩子特別不好教養,越長大越難控制,可你又不能控制他。
最近和小姨聊起養育孩子的話題,因為表弟現在特別優秀,就常會跟小姨請教。才發現,原來小姨他們也是在孩子叛逆期的“槍林彈雨”裡走過來的,原來孩子們都一樣,只是父母的引導方式不同罷了。她轉告我把這些講給小寶爸,孩子從初一到高三,這六年必須父親參與引導,而且父親的角色很重要很重要,她講了很多當年的經驗,一邊講一邊感慨:你們姐弟仨當時可比坤兒學習好……
我家和我小姨家就是家庭教育的兩個典型。我們的童年教育是沒有父親參與的,我媽當年一肩扛起十幾畝地,一肩又要養育我們,照顧奶奶(後來奶奶因為白內障失明很多年),直到我奶去逝前還是我媽喂她的最後一口飯。我記得很清楚,在外跑長途的爸爸第二天回來坐在奶奶靈前低著頭,沉默著,滴水不進。不知道他當時除了悲痛是不是憐惜過極度操勞又極度節儉的母親。更諷刺的是有一個這樣勤勞善良的母親的我們原本該很優秀,卻都沒成才。我想我的原生家庭不僅僅是給我個人的婚姻觀、人生觀帶來極深的影響……
見賢思齊,放下過去都向好處發展。對於教育孩子,應該是得先學做父母吧。父親、母親,這是一生最要下功夫修煉的身份。小姨說:什麼是你的?錢、房子、工作……都不是你的,孩子是!孩子是你拼搏一輩子最終的作品。掙再多錢,再高的職位都不如你教育好孩子。
一個優秀的好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甚至對國家都是福氣。
小時候去小姨家過暑假,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樓正廳裡一個擺滿書的木製書櫃,紅色的漆在沒開燈時也蹭蹭發亮。書櫃前面一張普通書桌和一把長靠背木製椅子,常會看到姨父坐在那專注地看書。直到現在那個書櫃還在那放著,我們都長大了,它也就不像小時候那麼高大神秘了,但裡面存放的書籍仍然是一個家裡最貴重的東西。
有人說書能改變性格,大概是前人的智慧讓我們開化的緣故。由不懂變懂了的時候就會萌生出許多自信與開朗,寬容和豁達。我媽說她讀書不多,又沒教育好我們,給不了我什麼教養孩子的方法,她說孩子淘氣不懂事時多讓他讀讀書,教他知識,言語裡不知多少遺憾事……
如今孩子的生活條件優於我們的童年,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有我們身為父母無法圓滿之處。有時會跟他講講,為什麼媽媽是這樣,爸爸是那樣,即使沒天天陪伴但依然很愛他,再長大點,他應該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