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節後的第三個工作日,評估室裡進來一個13歲的大男孩。

拿著語言能力的評估單進來,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很少能見到這麼大的孩子來兒童康復科就診,這讓我對孩子的父母還充滿些許敬意。然而就在媽媽開口的那一刻,完全改變了這一家人的印象。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了,內心極度自卑,男孩五官清秀,但是極度缺乏本該有的陽光和自信。接過單子隨口就問了一下怎麼回事,方便給接下來的評估工作找個切入口。

父母便開了閘似的開始了,正好孩子處於青春期,他們對孩子充滿了嫌棄和不耐煩,聽起來並不像是在陳述病史,而更像是在控訴這個孩子給家庭帶來的“負擔”和“難看”。

孩子反應多少遲鈍一點兒,但是聽到父母對他的“控訴”,眼裡一直含著淚,讓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醫生懷疑孩子可能腦區有些部位發育不好,也安排了影像學檢查。

我說打斷了孩子父母的話:孩子也不想這樣,怨誰呢?都13歲了,才來檢查,早點來不好嗎?既然來了,我們就開始評估看看結果吧。

父母互相看了一眼,才停下來……

評估結果顯示典型的——構音障礙。需要進行語言訓練,做發音糾正。

父母又開始了:雖然學習白搭,但是快開學了;家裡還有兩個小的孩子需要照顧;語言訓練一次兩次能好嗎?來回跑醫院太麻煩了……

聽到這些,我心裡有些憤憤不平,兩歲以後語言有問題就可以診斷了,父母的自以為是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期,還在這裡埋怨訴苦。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不能靠倚老賣老就可以讓孩子茁壯成長了!

如今醫療資源如此優越,真心不要想再遇到愚昧無知的父母了,孩子的成長是有期限的,錯過了就會有後果,除了身體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二胎寶媽帶娃告白:有了二寶,更感謝大寶帶給我的安全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