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還有誰比父母更愛孩子呢?當然是家裡的老人,捧在手心怕碰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寵愛歸寵愛,初衷是好的,不過這樣的做法會引發矛盾,家庭教養方式不統一,對孩子的成長只能是有害無益。

比如父母一輩認為,自己有帶孩子的經驗,年輕時家裡幾個孩子都是靠摸索經驗拉扯大的,到了隔輩兒怎麼就行不通?而年輕父母則認為,孩子之所以任性,是因為有了長輩的庇佑變得有恃無恐。

孩子捱了批評,第一時間不是找父母,而是去找老人,一臉委屈地告狀,贏得關注;孩子想買什麼新玩具,也不會直接和父母說,但每次和長輩一出門,準帶回來平時不讓買的玩具。

說真的,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真的太強了,但父母糾結的心情無處釋放,為什麼老人就會對隔輩兒的孩子百依百順、百般溺愛呢?其實真相併非“隔輩親”這麼簡單。

“隔輩親”的背後原因:

1、被需要感

老人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人一上了歲數,就會回憶以前的事情,不管做什麼都想體現點價值,證明自己沒有老。

看見隔輩兒向自己撒嬌、發脾氣,老人一下子就有了價值,贏得了孩子的關注,心情更是舒暢。於是,他們會幫助隔輩兒做很多事情,甚至代替孩子做事情,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2、扮演一種和藹善良的角色

在孩子面前也要有身份,老人會擺著架子,表現得德高望重,對孩子的要求嘴上說拒絕,心裡卻已經妥協了。

嘴硬心軟是所有老人都有的想法,那種藏不住的愛就會表現出來。再加上孩子聰明,軟磨硬泡下,老人招架不住,自然就會順從,有什麼比看見孩子因為被滿足而開心更重要的事情呢?

3、補位或補償心理

現代社會壓力大,家庭關係中如果父母角色缺失,長輩便會自然地補位,不得不擔起教養孩子的重任。

“這孩子就是給我們老人生的”很多長輩嘴上說不帶孩子,但當孩子降生,就會不由自主地補上空位,越是年輕偏大,心理年齡就越小,更加童化。

他們也會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回憶當初自己帶孩子的樣子,有很多遺憾,便想著補償給孩子的孩子,這也是一種對生命輪迴的認知。

不管老人對孩子的愛是怎樣的,初心都是想讓孩子幸福,想用全部給孩子最好的愛,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他們的被需要感更讓人心疼,需要年輕人給予他們真正缺乏的關懷。

年輕父母應該如何看待隔輩親的問題?

1、與長輩聯盟,一起引導孩子發展

允許長輩愛孩子,年輕父母要學會表達感謝和欣賞,給長輩更多的空間和孩子相處。

可以和長輩說:“這一天辛苦啦,孩子有沒有讓您不開心?”“我回來了,您就歇會吧,帶孩子累壞了吧,我來吧。”

這樣高情商的話語,不僅表達了對長輩的尊重,還能側面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幫助老人解決情緒問題。

要和長輩一個戰線,不去當面反駁長輩的話語,有意見分歧時單獨和老人說一下自己的觀點,以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不責怪老人的做法,也要給出老人可以接受的建議。

比如可以告訴老人孩子的性格,以及他感興趣的點,讓喜好先入為主,老人也會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

當年輕父母學會感激長輩的付出時,父母也會把心裡話都會說給子女聽,溝通到位,能解決很多問題。

2、抓大放小

家庭教育觀念的統一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養觀念,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年輕父母遵循的是科學教養方式,但也會伴隨著教養焦慮。老人就不會,他們有經驗,經歷的事情多,未必就都是錯的,我們要辯證看待。

只要提前建立好家庭規則,全家遵守,就可以避免意見的不統一。

比如孩子看電視的問題,每天不超過20分鐘;飲食問題,除了正餐和間點水果,其他的零食每週可以嚐鮮一次,每次不可以超過3種。

這樣明確的家庭規則會讓孩子更有秩序,老人更有目標。

如果老人偷偷違背了規則也沒關係,只要孩子沒有特殊變化,都可以“視而不見”,轉身再私下和長輩謙和溝通,高情商解決問題。

3、理解長輩的心情

他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的並不多,在有限的時光裡都要好好珍惜,用愛和關注相處,互相理解是最大的包容。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有一小遍地歡笑,這是有一種家和萬事興的美好。

妥善處理家庭關係是每個人都要學的本領,家中矛盾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用平和的態度對待隔輩親或許會找到更多樂趣,這是好事,且行且珍惜。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面對孩子,父母不斷失控又後悔自責的死迴圈,2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