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餓不餓 零食吃的多不一般的零食,且不說其安全性及營養性,很多都是含糖量、熱量過高的食物,這就導致了寶寶在真正要吃飯的時候已經處於“非飢餓”狀態。你試問一下自己,如果你都不覺得餓,你還吃得下飯麼?寶寶的感受跟我們是一樣的。
2,缺乏鋅元素!
缺鋅影響孩子生長髮育,其中一項就是消化功能異常:缺鋅使唾液中磷酸酶減少,味蕾功能減退,所以會出現厭食、偏食。
3,可能是積食了!你可以給寶寶做個腹部按摩,吃點益生菌調理一下。
現在孩子如果胃口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長身體,包括大腦發育 。如果每天所需的營養素滿足不了,長期的營養不均衡的結果就是抵抗力弱,愛生病,不長個子等…..
除此之外每家的寶寶不愛吃飯的理由不盡相同的。
比如高估孩子的食量,怕孩子吃不飽,到飯點就盛滿滿一碗巴不得孩子一口氣吃完的樣子。這就導致了在寶寶剛開始自己餵食的時候,就面臨被迫吃進食物……寶寶的胃本來就很小,一味地追求食物的份量而忽略了寶寶本身的身體狀態,最終導致寶寶產生厭食的心理。
再比如有的孩子是被捧在手心,哄著吃,開著電視開著電腦或者是聽著歌拿著玩具等等低聲下氣求著吃。結果呢,寶寶心裡已經覺得“這吃飯壓根兒不是我的事,是你們要我做的事兒!”本來是一種本能性的反應,現在變成了“任務”!既然你要求我吃飯,你就得給我好好伺候著了哈!給我看好玩的、給我說好聽的、對本寶寶要千依百順,還有啊,萬一有點什麼東西不合口味,你就給我拿走!拿走!
再或者是因為有些家長自己作息無規律導致孩子的作息也跟著大人來安排。那麼無論是吃飯,睡眠時間質量上都很難保證。這樣孩子疲勞且情緒低下的情況下進餐自然會厭惡。
還有一些是食譜的問題,這就需要媽媽多花點心思,當好廚娘了。無論是輔食期還是之後,都應該講究食物不同顏色味道、多樣化不單一。
分析起來還挺多原因的呢,還有所處的就餐環境,有些人“家教很嚴”,對於吃飯這件事特別嚴肅,比如一看到寶寶用左手吃飯,立馬“糾正”;一看到寶寶直接用手抓食物,立馬“呵斥”……對於大一點的寶寶,父母有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進行說教:“哎我說你怎麼就那麼不乖呢?你看人家小明多乖、多聽話!”
咱能愉快地吃一頓飯麼?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用手吃飯其實是個“不錯的經歷”,這個時候的小寶寶更關注“我要吃飯!”,而不是“我要怎麼吃飯!”。而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寶寶,她/他更多是需要鼓勵,而不是令人反感的說教。好吧,既然咱不能“單純、愉快地吃飯”,那咱就不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