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對於“高質量陪伴”的說法都非常熟悉了,都說家庭和事業真正能平衡是很難的,很多父母在工作當中拼盡全力,就難免分身乏術,不能參與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經歷。但是我們經常說陪伴的時間不多,我們就要提高陪伴的質量。
但是,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問:到底什麼樣的陪伴才稱得上是“高質量陪伴”呢?
事實上,如果要我給出高質量陪伴的時候應該說什麼具體的語言,或者做什麼標準客觀的具體行為,我是沒有辦法在一篇文章裡做到的。
因為這裡有很多的變數,比如孩子的年齡、孩子的性格、孩子所處的狀態和情緒、家裡孩子的數量、父母的時間安排等等。
今天我簡單說說幾個大指標,做到這些大體方向是 不會錯的,
流暢的肢體姿勢和接觸高質量陪伴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肢體碰觸是十分自然流暢的。比如,當父母坐在旁邊時,孩子會在靠近父母尋求幫助或者親近感的時候,很自然靠近父母的身體,同時把手放在父母的膝蓋上,或者是做到父母膝蓋上,摟著父母的頸部。
同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碰觸也是很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時也會讓自己的身體自然而然朝向孩子的方向。
在做親子依戀影片評估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用的一個詞是“剪影”,意思也就是從側面看過去,有一對親子在窗戶裡溫馨互動,我們所看到的窗戶上的投影那樣。
在不那麼高質量的互動,甚至是非常差的互動中,這種流暢的肢體語言很難看到,要麼是父母處於指責的姿勢、控制的姿勢、忽略的姿勢、排斥推開的姿勢,要麼孩子處於哭鬧發脾氣的姿勢、害怕退縮的姿勢、或者僵硬的小心翼翼的姿勢等。
活動中孩子主導“雙人舞”很多父母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從下班到孩子睡覺前的幾個小時,大家都希望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和孩子儘可能多互動和遊戲。當時有時候反而因為這種“急切”導致操作中的一些不恰當。
比如,曾經有父母諮詢我,他們覺得孩子每天只是對玩“過家家”遊戲感興趣,不喜歡玩積木或者看書,這對父母覺得只玩過家家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沒有幫助。所以,每天父母回到家以後總是想要讓孩子玩積木和看書,可是每次孩子都只是興趣缺缺,不能集中注意力。父母覺得非常著急,也經常容易衝孩子發脾氣。
其實這裡父母的期待和定位首先就需要做一些調整,我們以大人的視角和功利心來幫助孩子決定孩子“應該”玩什麼怎麼玩是不合適的。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更提倡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然後父母在孩子主導的遊戲中跟隨、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度的引導,從而和孩子一起讓遊戲更有趣,更深入,而且很多內容其實可以在更深入的遊戲中。
這裡的“跟隨”和“引導”其實有時候父母也需要一些技巧:
比如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些東西的時候,父母要給予及時的迴應,並儘量多使用開放句式,少用封閉句式。例如,我們可以問:“咦,這個小熊在看什麼呢?”,而不是說“這個小熊看到了貓頭鷹,是不是?”比如當在跟隨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想要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我們可以陪伴不打擾,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適度的幫助和引導。例如,“這個問題媽媽也要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來,我們試一試,咦,好像不對。嗯,我們在想想其它辦法,你要不要試試這樣行不行?……”比如當孩子向我們展示自己的遊戲成果時,我們及時給予積極迴應:“哇,你是怎麼做到的?”,或者“這個看起來好酷啊,你教教媽媽吧”,或者“這裡有個地方需要很難發現呢,你肯定剛才很認真觀察了!”………… ……
總之,依戀理論模型中把這種互動比喻成“流暢的雙人舞”,自然、流暢和享受。如果是父母共同陪伴孩子,其實我們也同樣希望三人的共舞也可以流暢自然。
所以,咱們如果在跳“雙人舞”或者“三人舞”的時候總覺得吃力難受,那還是需要有意識學習和練習一下的。
(推薦學習《刻意練習》這本書,沒仔細看過的家長們別先下定義說這是心靈雞湯,這本書的結論其實是有很多的科學研究資料的。我相信只要我們找到方法,有心去做練習,很快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