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假期的時候,帶孩子們外出吃飯。

餐廳裡坐在我們隔壁的小夫妻忽然發生了強烈的爭執,大約是一家三口出來玩,對於下一步的遊玩計劃沒有達成共識,也許是他們兩個都太累了的緣故,漸漸地你一言我一語,從遊玩期間的分歧到生活點滴的齟齬,兩個人語言節奏越來越快,聲音也越來越大。

最終隨著年輕的媽媽“啪”的一聲摔碎了個盤子,他們大約3歲左右的寶寶響亮的啼哭聲起,整個餐廳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們這裡。

我下意識的摟著我家小寶,並且用眼光安慰著略帶驚恐又透著好奇的大寶們。

許是怕“戰事”蔓延,殃及無辜,幾乎在同時,餐廳服務員已經過來安排我帶著孩子們離開了座位,改到一個小包房裡。

在我們離開座位的時候,正看到那個年輕的爸爸拂袖而去,而媽媽一邊狠狠的拉過孩子,一邊大聲叱責著孩子:“不許哭!”

……

作為媽媽,我真的不忍心去看那個寶寶一邊努力止著哭聲,一邊又忍不住抽泣著抹眼淚的可憐模樣。看他這般“嫻熟”的隨著媽媽的呵斥而拼命壓低自己聲音和淚水的樣子,就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孩子早已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面,也不是第一次如此被媽媽訓斥。

是的,寶寶的“成熟”與“懂事”,往往不是建立在年齡的增長之上,而是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有關。

有的孩子10歲了還什麼家務都不做的膩歪在媽媽懷裡撒嬌;有的孩子在5歲就已經可以獨立支撐自己支離破碎的家;有的孩子在自己幸福的家庭中揮金如土,有的孩子卻早早的知道要如何“斤斤計較”的應對生活的艱辛……

縱然歷經磨難不是壞事,但平凡如我們,真的更願意孩子在幸福、快樂中穩穩當當的健康成長,未來可以有責任有擔當,有目標有方向。

如此而已。

孩子能夠如我們所願的這般成長,一定離不開在他幼年、童年時期,一直都能夠擁有強大、穩定的安全感。

安全感從何而來?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早在研究中發現:

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歲半前的嬰幼兒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安全依戀感(即尋求與保持和養育者之間身體親密聯絡的傾向)才會隨之而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在某些時候可能產生誤讀,譬如寶寶因為飢餓而哭鬧,爸爸媽媽卻以為他要拉尿,這就會使寶寶產生一些不信任感和挫敗感。

很多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生活在自己焦頭爛額的忙碌中,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是很少關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從而錯過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時期,最終欲速不達,造就遺憾。

其實,孩子是非常單純至真的,我們只要了解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最懼怕什麼,從而剋制自己,就能收穫到源自他們內心深處滿滿的快樂與幸福!

【引發寶寶極度不安的因素一:父母關係緊張】

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

其實,孩子們是最善於觀察的,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用自己稚嫩的小眼睛看,靈光的小耳朵聽,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甚至有些家庭,夫妻間動輒因為一點小事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緊張,孩子的心理上難免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而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這些不正常的夫妻關係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引發寶寶極度不安的因素二:父母脾氣大,不懂控制】

我總感覺每個孩子都具備“小惡魔”的能力,分分鐘就可以把父母的火氣逼出來。

而每個孩子又都是最具審時度勢的“小精靈”,他們總是能夠準確的在父母脾氣爆發的一刻開始企圖讓自己變成乖乖寶,只不過也總是會敗在“年齡尚小,功力不足”的實際情況中,成功的讓父母的脾氣洶湧而出!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隨便向孩子發脾氣。

孩子對於父母的情緒動態會非常的敏感,但是他們的年齡限制,往往他們弄不清楚,父母為什麼要發脾氣。雖然他們處於恐懼、害怕父母生氣的心理,會立即停止父母所不想要他們做的事情或行為,但是也許他們內心深處並不認為自己是錯的,或者壓根兒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

所以,如果父母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衝孩子大發雷霆,之後最好也要像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發脾氣,為什麼要生寶寶的氣;寶寶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等等;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有些父母會因為自己發脾氣後的內疚或者懊惱,從而放鬆了對孩子的要求,這種做法也是非常錯誤的。發脾氣歸發脾氣,該堅持的原則和道理還是要堅持,一碼歸一碼。

【引發寶寶極度不安的因素三:父母常常出爾反爾,且規則變化朝令夕改】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有時候真的不容易,似乎孩子總是有數不完的空子可以鑽,大一點兒的孩子還擅長用自己的小聰明給家長“下套”。

但是,如果家長仔細回憶起來,孩子之所以這樣,也許與自己屢次的說話不算數有關係。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孩子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會許諾: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但是家長心中的“作業”可能和孩子心中的“作業”不一樣。所以當孩子認為寫完了作業,家長卻總是會發現還有一些學習任務需要繼續完成。

比如有的家長會信口開河的答應孩子某件事情,比如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當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因為各種很現實的原因,反悔了自己的承諾,讓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甚至有時候父母在一時的情緒之下,為孩子制定了一些規則、標準等等,可是等到這一陣兒火氣過了,立下的規則也就不了了之了,更不用提所謂的監管和晚上。

成人的世界的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是對於單純的孩子來講,就是父母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出爾反爾。

他們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而失信的同時就等於失去了家長的威嚴。

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許諾,也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家長,第一次摸索著陪伴孩子成長,但偏偏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可逆轉,所以“家長”是責任重大、無法卸任的終身職業。

作為家長,任重道遠,一定要從自己的點滴行為入手,勤思考、多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育兒能力,讓未來的自己和孩子可以後悔少一些,幸福多一點!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當眾批評孩子,並強迫孩子認錯道歉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