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決定著嬰幼兒的身心發育的正常與否。因個體、環境及父母的養育方式的不同,使得孩子生長髮育的速度也明顯的不同。經驗證明,與父母建立良好信賴關係的嬰幼兒,透過豐富的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努力,會起到促進大腦生長髮育的最佳效果。
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決定著嬰幼兒的身心發育的正常與否。而與父母的關係密不可分
成長的第一步,是建立起“基本信賴關係”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們處於各種功能和情感、情緒發育旺盛的時期。父母的態度和養育模式,會使孩子的發育水平出現很大的差異。嬰幼兒從喃喃學語到咿呀學語的成長髮育過程中,父母每天透過充滿愛意的語言及撫觸等,與嬰兒交流建立堅實的“信賴關係”。
大多在情感和生活中被忽視的孩子,生長髮育較正常的兒童要慢,究其原因不僅僅是生活細節上的差異,而是基於對父母親情中的,這種“基本信賴感”缺乏所致。往往表現的表情木訥,反應遲鈍,甚至會做些出格甚至危險的動作和行為。
與寶寶們溝通可透過言語,肢體接觸,呵護,傾聽,甚至一個眼神。注意態度不要過”熱”或”過冷“
嬰幼兒的情感表現與父母的“正確呵護”息息相關即使相同月齡,孩子們會有不同情感表現。
比如:有些嬰幼兒雖然會笑,目光卻不會與人對視;有的姿勢彆扭動作笨拙,有些會喜歡用手吃飯拒絕用餐具等。
在寶寶眼睛發育正常的情況下是否會出現,總是不會與人“對視”? 問題在小傢伙的“腦袋裡”
這些表現,除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之外,外界刺激及“養育環境”對其大腦的發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父母要知道,兒童如能在嬰兒期,體驗到“被接受”、“所希望的一切都能實現”、“這個世界讓人安心”的感覺,才能夠身心健康地過渡到下一個發育的程序中去。
父母們不妨反思一下:
因總是被父母摟抱在懷中的孩子,限制其自由的活動身體,運動功能落後於其他;在性格狂躁的家長養育下長大的孩子,經常會出現情緒波動;做事容易磨磨蹭蹭等。總是被冷落的小傢伙,語言表達能力遲於其他同齡兒童等?嬰幼兒像一塊海綿,一面鏡子。無差別的吸收並折射出來自外界的刺激
抓住關鍵時期,勤於和寶寶溝通和交流促進大腦的發育在兩歲之前,是嬰幼兒的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來自外界的各種感官刺激,經過大腦中樞的整合後,再發出運動的指令,去完成各種功能動作和行為。受到刺激的大腦神經細胞,可透過突觸連線,形成許多新的神經通路,是保障孩子們獲得功能和特長能力的基礎。
建議讓寶寶們在這個階段裡多學習接觸: 外語,音樂、體育、書法、繪畫,舞蹈等等特長愛好,儘可能地掌握多種特長技能。
兒童學習是有關鍵期的,在關鍵期內學習,將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小結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聽音樂、看圖片、和寶寶說話等刺激,在好奇心和遊戲玩耍中,使大腦中的“突觸”數大量增加,形成新的神經網路,不斷的獲得基本和特殊的功能,從而促進嬰幼兒大腦的生長髮育。有父母的親情陪伴,在發育過程中的諄諄善誘,親子交流和溝通,對促進嬰幼兒大腦的發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