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是這樣:一旦有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無休止地操心著孩子的事,甚至為了孩子放棄所有。
慢慢地,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該為自己還是為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好像怎麼做都不對。
沒錯,父母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但這並不是說親子關係要凌駕於其他關係之上。
家庭裡,你最重要的關係是你和伴侶的關係,要優於親子關係。
1.家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到底什麼是家庭?是隻有你和伴侶兩個人,還是可以有和家人一樣的朋友,或者還有孩子?
作家龍應臺在《寒色》中提到: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一有兒女,兒女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這裡提到了父母、伴侶和兒女。
現代家庭的含義更加多元化。可以有親生子女、繼子女、收養的孩子、寄養的孩子,甚至沒有孩子。
另外還有同性夫妻以及變性父母。其實,家庭裡或許不僅有你和伴侶,可能還有親戚、寵物、密友。
“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在《愛的八次約會》一書中說道:“家,其實可以定義為:無論你在哪兒,和誰在一起,你都可以感到被愛,有歸屬感和安定感。”
你怎麼定義家庭,取決於你和你的伴侶。
當你們計劃要孩子時,要關注的是怎麼用婚姻中的愛來互相滋養,並把這份愛擴充套件到滋養孩子。
就是說,把你和伴侶的關係放在第一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
因為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我們牢固的婚姻關係,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父母恩愛的環境中。
2.結婚之後夫妻滿意度是下降的
很多人還存在一種錯覺,認為有了愛情就有了一切,只要我們彼此相愛,就可以解決任何難題。
但事實上,組成一個家庭,尤其是孩子出生之後,我們會發現,面對的難題要比我們想象得多,有些並不是容易解決的。
比如:上學接送孩子、孩子的功課、跟孩子的分歧、我們自己工作上的煩惱等等。
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往往除了無力,還有妥協,所以會出現爭吵、冷戰、焦慮、失望。
看起來,過去的美好愛情在現實生活面前不堪一擊。
社會學家歐內斯特·伯吉斯發現,從新婚開始,婚姻滿意度隨著時間的流逝呈現出一個U型圖。
在第一個孩子到來後,會快速下降到谷底。
為人父母的生活的確很忙碌,特別是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你們已經很難抽出時間像從前一樣與彼此進行連線和享受生活。
也許,在忙碌和疲憊中,你們已經變得疏遠了,但現在你們應該重新制造一些火花,再次點燃你們之間的愛和尊重。
約翰·戈特曼的團隊研究發現,如果丈夫更加尊重妻子,更能接受妻子的影響和意見,那麼在孩子出生後,婚姻滿意度就更有可能維持原有的水平。
這些男士在妻子孕期也表現得和其他男士很不一樣。他們能積極參與進來,和妻子腹中的孩子說話,讚美自己的妻子,告訴妻子她很美,很懂得照顧兩個人尚在子宮中的孩子。
為了避免婚姻滿意度的下降,父親需要積極參與:從孕期、孩子的出生到照料新生兒。此外,夫妻需要減少矛盾,並維持正常的性生活。
組成一個家庭,尤其是孩子出生之後,正確的做法就是擺正與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
3.伴侶在前,孩子靠後
當你們有了愛情的結晶後,任何文字都難以準確形容父母對子女之情。
約翰·戈特曼認為:毫無疑問,你的孩子需要、要求,並且值得你的愛、時間和關注。但是這不應該以犧牲你最重要的婚姻為代價。
而在我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認為男人最重要的是掙錢養家餬口,女人則是照顧家庭、養育孩子。
他們往往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父母第二,伴侶往後排,自己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papi醬認為獨立女性的人生排行如下:第一位是自己;第二位是伴侶;第三位才是孩子;父母排在第四位。
從出生開始,父母就陪伴在孩子身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終究會有離開家的一天,此時,家裡就又只有你們兩個人了。
所以說,我們三分之二的人生,都要與伴侶一起度過。
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父母彼此相愛,這是孩子日後人生的基石。
好的夫妻關係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長大的孩子,TA會從家庭中學會怎樣愛人。
當處於一個夫妻不和、常常爭吵的環境當中時,孩子從小就會缺失安全感,不敢相信愛情,更不敢面對自己婚姻。
還有一點,只有父母恩愛,兒女才會放心地去經營自己的人生,不會為父母晚年的生活而擔憂。
結語
一個家庭的整體關係是建立在夫妻親密關係之上的,並不是親子關係。
需要做到夫妻恩愛,父母一起深愛著孩子。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你們想要孩子或已有孩子,如何保證讓你們兩個人的關係成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