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人們大多認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就是寵溺孩子,會導致慈母多敗兒。但是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在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會留意一些細節上的事情,有一條讓我記憶猶新。

那就是,無論什麼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待孩子,去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及時地做出正面的反饋,即表揚。即使是孩子長大成人、獨立生活了,這一原則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原因就在於,孩子只要覺得自己被父母呵護、被認可,他們就絕不會向我們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

說一件我兒子小時候的事情。有一天,他奶奶給他做了可樂雞翅,可能是火候沒掌握好,導致這次的雞翅口感沒有以前的好,孩子就說了幾句牢騷話,說:“奶奶,你做的雞翅沒以前好吃了,我不想吃。”

結果,他奶奶就說了一句:“不想吃就別吃!”

兒子被罵就哭喪著臉跑來我這裡尋求安慰。

我看到孩子不開心,就跟他說:“今晚飯菜不合胃口的話,爸爸陪你到外面去吃吧!”

那時候,我的家住在一個商業廣場附近,各種好吃的,高檔的、低檔的,大餐廳、小排檔各式各樣都有。我跟他說:“仔仔,你隨便點,今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大餐也可以!”

結果,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帶我去到一家餛飩店,只點了一碗餛飩,一杯豆漿和一根油條。我索性也點了一樣的,兩人吃完就慢慢走回家了。

奇怪的是,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對家裡的飯菜挑三揀四了。

不想吃飯,我陪他去吃了,他的心氣肯定順了。與此同時,他也學會了換位思考,看到我和他一樣吃餛飩,他也懂得了體諒我當時的心情。這也許就是後來他再也沒有提過分要求的主要原因,因為,他感到了我對他的尊重。

相反的,如果家長生氣呵斥孩子“不想吃就別吃”,可能下次孩子的確不再發牢騷了,但是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傷害。他的內心深處會因為自己的選擇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而心存一絲絲的悲哀。

我們在觀看動物世界紀錄片時,會看到自然界除了人類以外,幾乎所有動物,每天都在謀求“生存”。其次就是傾盡全力繁衍下一代,哺育幼崽。

很多動物不遺餘力地哺育幼崽,但是一旦幼崽長成,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身離去。每當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會感嘆,動物媽媽們是怎麼做到如此“絕情”的,怎麼能走得如此瀟灑、毅然決然。

就拿亞馬遜河上的大馬哈魚來說,它們跨越上萬公里,逆河而上產卵,產卵完畢後,它們的生命也將結束……拼命的迴游只為繁衍,用生命換來延續,大馬哈魚的悲壯行為讓人類肅然起敬。

再看看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剛好與魚類相反,大家心心念念惦記著的只有自己!

美國精神科醫生沙利文曾經概括人的社會屬性地位時說道:“人只有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他的話一語中的。

沙利文窮其一生鑽研人類精神醫療,他是一位具有仁心仁術的醫學家。他說過:“人既然生於世間,自然想要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弄清自我的生存價值,而答案只有在人際關係看才能有跡可循”。由此他甚至斷言,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必定的在人際關係上遇到了麻煩,或者在人際關係上被孤立”。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2周左右小孩真的能看到不乾淨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