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公車上遇到了這樣一幕:一名四五歲的男孩在乘車途中想玩手機,爸爸說不能玩,沒給他手機,並且也沒有向男孩說明原因。

過了一會兒,孩子又對爸爸說,只玩一會兒,只看一個短動畫片,爸爸還不準。男孩變著法子要了幾次手機,但爸爸態度很堅決。

最後,男孩情緒爆發,在公車裡哭鬧了起來……

類似的案例時不時出現,它涉及在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許多時候,家長帶孩子在外面,會出現孩子看見什麼都想玩、看見什麼都要買,也會出現孩子不能被滿足願望時撒潑打滾兒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在學齡前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出門在外,又在那麼多外人面前,到底怎麼教育孩子讓很多家長犯了難。

避免“怕”而不教

許多時候,“人前教子”被想當然地理解成不顧孩子尊嚴的粗暴行為,從而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否定了。

他們認為,當著別人的面教育孩子,會令孩子萌生恥辱感或羞愧感,從而有損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對學齡前孩子,他們因年齡較小,很難講明白道理,在公共場合進行教育,效果往往較差。

因此,多數時候,家長都不會選擇“人前教子”。無論多生氣,家長都會因為“怕”而把孩子帶回家再教訓。

但我們發現,許多時候,有外人在的場合,學齡前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與平日不同的行為。有的想刻意表現“好孩子”形象,變得比平時更乖;當然也有相反的一面,就是比平時加倍淘氣。

或許是因為他“嘗過甜頭”,知道只要外人在,無論做什麼,父母都會縱容。

事實上,無論是孩子在外人面前刻意表現得“乖”,還是故意表現得“淘氣”,都不是一種好現象。

家長一定要明白,或許孩子正是因為抓住了家長在公共場合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弱點,才加以利用了。

所以,在公共場合,家長不應該因為“怕”而完全放棄教育孩子。只是,不應該嚴厲地教訓或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巧妙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

教育學齡前孩子,環境的因素尤為重要。因為對學齡前孩子而言,他們的學習多是通過觀察模仿而發生的。因此,家長要善於利用這些因素,對他們進行隨機教育。

比如,在上述公車事件中,如果爸爸是因為怕孩子玩手機對視力有害而拒絕讓他玩,那麼,就可以藉助乘客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說車上有人戴眼鏡,爸爸就可以讓孩子猜猜他為什麼戴眼鏡,是不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經常坐在車上玩手機呢?

又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無聊而想玩手機,那麼,爸爸就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兩個人可以一起觀察窗外的環境,並交流各自的發現。同時,家長還可以針對車上乘客的一些不當行為,藉機對孩子進行公眾禮儀教育。如在公車上不可以大聲接打電話,不可以大聲喧譁等。

環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在公共場合,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事件與人物,家長的教導能夠在他們內心留下直觀印象,教育效果也較好。

因此,巧妙利用環境因素,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凡事提前立規矩

許多時候,孩子在外沒規矩,多是因為家庭內部缺少明確的規矩與原則,而學齡前正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期。因此,想要讓孩子在外表現好,一定的規矩不可或缺。

比如,如果帶孩子外出,可提前告知出行計劃,並把外出的要求向孩子講明白,這樣,孩子就會按照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哪怕犯了錯,也清楚錯在哪裡。

許多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坐車、吃飯等,都會等待很長時間,孩子經常會坐不住。這時,家長多會拿出手機或者iPad等讓孩子打發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忽略了給孩子立下電子產品使用的規矩,比如使用電子產品的場合、時間等。

公車上那位不讓孩子玩手機的爸爸,或許正是因為從來沒告訴過孩子,在行駛的公車上不能玩手機,所以孩子才不依不饒。

無論如何,公共場合都是不可錯過的引導學齡前孩子形成好習慣的機會。因此,家長一定要摒因“怕”而不教的錯誤觀念,巧妙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網友曝這個繪本是毀三觀的毒雞湯?別讓你的愛成了對孩子的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