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關鍵期(敏感期)
一、關鍵期的概念
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從圖中可見,勞倫茲的身後總是跟著一群小鵝,無論勞倫茲在做什麼、在哪裡,小鵝們總是追隨在勞倫茲身邊。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勞倫茲於1935年首先發現,小鵝在剛孵化出來後的幾個到十幾個小時之內,會有明顯的認母行為。它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
把它當成“母親”而跟著走。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鵝媽媽,它就跟著鵝媽媽走;如果小鵝第一眼見到的是勞倫茲,就把他當成母親,跟著他走;而當它第一眼見到的是跳動的氣球時,它也會把氣球當成“母親”, 跟著氣球走。
然而,如果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不讓小鵝接觸到活動的物體,那麼過了一兩天後,無論是貨真價實的鵝媽媽還是勞倫茲,無論再怎樣努力與小鵝接觸,小鵝都不會跟隨,更不會“認母”。這說明,小鵝認母的行為能力喪失了,這種能力是與小鵝特定的生理時期密切相關的。
勞倫茲把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作“印刻”(Imprinting)現象,把“印刻”現象發生的時期叫作“發展關鍵期”。即在個體成長的某一段時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適合某種行為的發展;如果失去或錯過發展的機會,以後將很難學會該種行為,有的甚至一生難以彌補。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所以,有的研究者也稱其為“敏感期”。
後來的許多研究還發現,這種“關鍵期”現象不僅發生在小鵝身上,幾乎在所有的哺乳動物身上都有,包括在人類身上。
例如:2~3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在正常言語環境中,這個時期的學前兒童學習口語最快,學習成果最鞏固。反之,學前兒童在這個時期如果完全脫離人類的語言環境,其後很難再學會說話。例如,狼孩卡馬拉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走,被人們發現時大概8歲。被發現時,她和狼的生活習性完全一樣,不會說話。經過教育,卡馬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只學會了6個單詞,7年學會45個單詞,曾說出用3個單片語成的句子。但她直到17歲死去也沒有真正學會說話。
二、學前兒童的關鍵期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目前唯一被證實的,一旦錯過將一生難以彌補的事情。人類其他的行為更多的狀況是:在關鍵期內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如果錯過關鍵期,則要事倍功半。在人的一生當中,0~6歲是人一生的關鍵期,因為0~6歲包含了很多人的發展的關鍵期,(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培養,但也不是報很多的興趣班,特長班)
例如:
0~1歲:聲音辨別、安全感、親子關係建立關鍵期
0~2歲:動作發展關鍵期(口、手、腳)
2~3歲:口頭言語發展關鍵期(-3歲:培養性格的關鍵期)
3~4歲:執拗秩序發展關鍵期(4歲以前: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4~5歲:人際關係發展關鍵期(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5歲:掌握數概念的關鍵期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5~6歲,認識符號、 書寫符號的關鍵期。(掌握語言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三、面對關鍵期,我們應該如何做
在學前兒童發展關鍵期,給學前兒童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並給予相應的支援,讓學前兒童有更好的發展。
例如:嬰幼兒在口和手的關鍵期,主要表現:不停地用嘴去探索去尋找,抓起什麼都往嘴裡放,抓、捏、摸、按、揪、捅、插、撕、擰……喜愛所有和手有關的事情。這個時期教師或家長應該做的是:準備一些可以讓孩子咬的玩具,將玩具洗乾淨讓孩子玩;不要對衛生要求過高。因為此時口和手是學前兒童最初認識世界的世界,也是唯一直接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