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抓起東西不是先看看,而是直接放嘴巴里,這是孩子經常會出現的舉動。這樣的舉動一出,父母馬上就會制止,“太髒了!”“別吃手!”可孩子就像沒聽見一樣,甚至愈演愈烈。

瞭解科學養育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必然會經歷吃手的階段,可真遇見了還是會不知所措。

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把手裹住或者抹苦瓜汁,看似簡單有效,卻可能對孩子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不管拿到什麼都往嘴裡塞,是孩子進入了敏感期

弗洛伊德針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研究,作為精神分析學說創始人,他把孩子心理發展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生殖期。

每一個階段,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一個興奮點,促使他不斷重複做這件事,直到熟練掌握這個能力為止。在特定的時間喜歡做特定的事,這就是敏感期。

如果沒有得到較好的引導,反而被剝奪,以後還會經歷,以更加讓人無法接受的方式。

讓我們科學解釋一下寶寶的行為,你就會發現背後藏著很深的心理暗示。

孩子在0-1.5歲階段正處在身心發展迅猛的階段,會習慣性地尋求安全感,而吸吮動作是他們來到世界上最開始的開關,嘴巴比手好用,可以喚醒世界。

於是,吸吮、咀嚼,啃咬,到吞嚥,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很快樂的體驗。

孩子第一次吃手就覺得自己能力變強,嘴巴可以探尋到手的存在,吃起來軟軟的,還很容易,這讓孩子很興奮,不斷驗證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

當孩子開始新增輔食4個月,吃進嘴巴里的不僅僅是手,還有食物,這時他們開始驗證手和食物是不是一個味道。

不要小看把手放進嘴裡的動作,這是孩子調動身體各個部分配合才完成的,是在鍛鍊身體協調能力,有的孩子會抓自己的腳趾頭,這說明活動範圍變大了,孩子正在成長。

有的孩子會爬之後還是把玩具、書籍放在嘴巴里咬,其實他們都是在比較是否和手指頭的味道一樣,不斷擴充套件探索範圍,恨不得把身邊所有能看見的,能摸到的都嚐個遍。

嘴巴喚醒了手,手的探索喚醒了四肢,四肢的協調喚醒了整個身體,當手真正能“抓握捏放”時,嘴巴也就完成了試探的使命。

一般情況下,2歲半左右孩子就不會刻意把玩具放進嘴巴了。

可見,嘴巴就像是嬰兒身體的總開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然寶寶存在心理需求,那就得“慣著”。

但還要注意一點,當孩子開始換牙,也可能迎來第二輪口唇期,父母也需要正面積極地應對。

面對孩子啃咬玩具,父母能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藉機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瞭解身邊的事物。

具體如何做?

1、保證物品的乾淨程度

每天堅持給孩子能摸到的、願意放進嘴巴里的玩具消毒,小一點的嬰兒直接用清水消毒即可,用流水沖洗,不要用溼巾或者抹布擦。

看好玩具的注意事項,消毒後可以在陽光下晾曬20分鐘,再拿給孩子玩,要充分乾透。

2、玩之前先檢查

有細小零件的玩具不要拿給孩子,養成玩之前檢查好,在父母陪同下再玩的習慣。

可以找撕不壞的書,大於3.5釐米的玩具,這樣孩子玩得開心,父母也放心。

3、尊重孩子的口唇期

孩子在口欲期期間,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教過嚴。

具體做法就是不傷害孩子身體的、經過消毒的可以適當啃咬,但啃咬時要告訴孩子這個物品是什麼,嘴巴是用來做什麼的。

還可以調整孩子的輔食,做得塊兒大一小點,讓孩子自己慢慢吃,幫助他體驗咀嚼的快樂,更是讓孩子知道嘴巴是用來吃飯的。

還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一些可以啃咬的物品,比如香蕉、麵條,在大人的看護下一起探索食物的樂趣,允許孩子探索,孩子就會形成自己的規律。

什麼時候應該制止呢?有的孩子時不時就把手塞進嘴巴里,頻率高而且用力過猛,導致手指變形,就要輕輕地將孩子的手順勢拿下來,放在該放的位置,並準備幾個手指謠和孩子互動做遊戲,慢慢轉移注意力。

孩子吃手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父母應該用同理心陪孩子一起度過這個時期,尊重孩子的選擇,營造適宜的環境,不過度干涉也不誇張處理,孩子就會健康成長。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候診室裡的四胞胎孕婦:如此奮力,卻只為生一個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