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診室遇到過一個孕婦,她驚人地懷了四胞胎(當然是透過技術手段懷上的)。醫生再三宣告以她40歲的年齡,四胞胎很容易羊水早破一個都保不住,於是強烈建議她減胎。
沒想到孕婦拒絕了,她離開診室後醫生和我聊開了,我說:“我能理解作為媽媽,減掉哪個都捨不得”,醫生說:“你也太天真了,她是怕減掉男孩兒。”
其實我知道,我並沒有資格來嘲笑那位孕婦的沒有見識不知反抗,因為在我的小世界裡,沒有人會因為生男生女對我橫加指責,並擠壓我的生存空間。
在咱們廣袤的國土上,在我的生活區域以外,到底有多少人在為了生兒子努力,我不得而知,但僅就在小小的診室,我確實見過有相當數量的孕婦,奮鬥在生兒子的征途中。
從備孕開始,就有著名的清宮表,據說按照這張表的演算法,可以天隨人願,要兒得兒。等真的懷孕了,就有各種預測方法,比如胎囊的尺寸形狀,某項檢查的素質高低,B超的某項指標,甚至醫生的暗示等等——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玄妙程度比預測彩票大獎的方法差不了多少,甚至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學歷不低、經濟自主、頗有主見的女性。
且不說三線城市,僅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所在城市雖然經濟尚可,但周圍依然有很多人盼望生兒子的程度不亞於盼望中彩票。
我們單位一個同事,她家老大是女兒,懷二胎時四個月發現是女兒,決然地表示不要並且說到做到。她老家在陝北,她說家那邊的人對於生兒子還是有很強烈的執念,第一胎是女兒無所謂,但是老二必須是男孩,否則寧可不要。
婚姻關係之中大男子主義之風盛行,兩代人之間則是生兒子為大。生子有後這種價值觀,除了虛榮心作祟和由於懶惰而產生的思維慣性,我簡直想不出來,在脫離鄉村和土地的現代化生活模式中,生兒子還有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但事實上,一旦脫離自己的生活圈,將視角放入更寬廣的社會階層,就會發現不管女性多麼獨立自主,也不管你是否讀過卡夫卡或者叔本華,只要你雙腳還站在中國的大地上,你就無可避免地要從琳達變成翠花,你的婚戀和生育問題就會持續不斷的成為公共話題,而我們又無法直抒胸臆的告訴他們:關你們P事。
假如在婚戀問題上,還有據理力爭這件事,那麼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女性簡直是在吃啞巴虧。因為你面對的是無物之陣。現在的婆婆早就變異進階了,沒有人會明火執仗的責怪兒媳婦生不出兒子,但這種指責和不滿卻以暗示的方式無處不在。
看到過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在中國是一個團隊在帶一個孩子,而在國外是一個媽媽在帶一個團隊的孩子。底下的回答也相當有趣,其中甚至提到了紙尿褲的不普及,導致育兒效率低下。我不得不再次感嘆,有些人真的比我預估的要愚昧和毫無見識,其實只要反問一句:產假過後誰帶孩子?這就行啦。
那些產假滿後必須去上班的媽媽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你一懷孕,公司就拿各種理由擠兌你,沒有人會傻到明目張膽地開除你,但是軟釘子卻無處不在。
和我們自己的評價相反,外國人卻說中國女人真是太能幹了,在他們看來:女性一旦懷孕就容易失去工作和晉升機會,五個月的產假滿後就必須和孩子分開並且背奶;全職在家帶孩子會被他人甚至是丈夫認為沒有自我、不求上進;丈夫帶孩子會被認為沒有男子氣概和事業無成;丈夫工作一方不接受靈活工作時間來配合妻子重返職場;女性的家庭勞動普遍得不到尊重甚至遭到貶低——這些遠比用尿布而非紙尿褲給新媽媽的折磨更深、更久遠。
雖然經濟的進步如此的迅速,但是文明的發展依然沒有跟上。認知的巨大差距好像一隻無法拉伸的長尾巴蜈蚣,前腳已經在現代社會步履不停,後腳還在宗法社會里留戀不捨。前腳叫琳達了,後腳還在叫翠花。
一個人就在這巨大的差距裡被來回撕扯,所以很多女性在工作中威風八面,說一不二,但各種女性雜誌裡卻還在教女人如何嫁個好男人做人生贏家;前一分鐘還在講述女性的獨立自主,後一秒就在為生兒子而苦苦掙扎。
我不認為當今的女性比之父母一輩更加矯情和嬌氣,我只能說我們面臨著更為複雜的社會現實:當年的保姆還不會給孩子亂喂藥,當年的奶粉還沒有三聚氰胺,當年的企業也不隨便解僱孕婦,當年女性的自我意識也沒有今天這麼明顯。
當然,當年的生活條件也遠不能和今日相比,我們還是更愛如今的這個雖不完善但依然在進步的社會。
女性身處苛刻的社會評價體系和不完善的社會保障之中,想要實現完全的生育自由,似乎依然是一條艱辛的路。
而回到男女問題上,“男女平等”和“男女都一樣”這兩句口號在離婚分財產和公司使喚人方面可算得到了切實的執行,但在生命的起點上,卻還稀裡糊塗的是一本爛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