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術很雜、道極簡。世界上沒有本質複雜的事物。育兒,其實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件樂事。

父母也藉由孩子的成長來喚醒自己靈魂的覺醒。

兒童思想純淨透明,養育者潛意識顯化而植入兒童的潛意識,之後顯化而形成兒童的潛意識與性格。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父母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愛來愛孩子。那為什麼有很多孩子養育了一段時間後,會變得叛逆了、憂鬱了、沉默了、暴躁了、膽小了、表情變得木納了、學習成績下降了,社交能力下降了,學習動力不足了……?

是因為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侷限與盲區

人類的大腦是自然選擇設計的機器。對感官輸入衝擊的反應,是反射性地。從某種意義上講大腦的設計,就是要他受輸入資訊的控制。

而控制檯這機器的關鍵,就是伴隨輸入資訊產生的“感覺”(摘自《洞見》)

孩子“感覺”到什麼,他就會反射給這個世界什麼。世界在每個孩子的感覺中。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養育者的一言一行和與孩子的互動中,有沒有想過會給孩子內化什麼樣的感覺(潛意識)?

根據孩子的天性不同,內化(潛意識)的東西可能會有差異。也許同一家庭的孩子會轉化成兩個極端(相反)的面。

比如:媽媽說:這樣不行,必須聽我的。

每次替孩子決定一件事的時候,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不行,得別人幫我做決定”、“我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力感”。

經常被這樣對待的孩子長大了,一般會沒有主見、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優柔寡斷、依賴別人。不管做什麼事總想著向別人來“證明自己”,或者為了找存在感、掌控感沉迷於網路……

媽媽說:我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還這樣寫呀?(大聲喊叫),給我抄20遍,抄完再吃飯。

錯了,父母就著急、孩子沒有空間試錯。也就不敢犯錯。

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很笨”“我肯定做不好”的感覺;經常被這樣對待的孩子,會不敢嘗試,膽小、怕失敗。因為怕承擔做一件事情帶來的失敗的後果,不被父母認可。所以就選擇不去做、逃避 產生畏難情緒。

孩子說:媽媽我餓了。

媽媽可能會說:不是剛吃完飯一會兒嗎?怎麼又餓了?……

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的感受不重要”的感覺。經常被這樣對待孩子。會不愛惜身體或者暴飲暴食,厭食。也無法識別別人的感受,容易缺乏同情心。

孩子說:我週末可以去淘氣寶玩嗎?

媽媽可能會說:考試考這麼點分還玩什麼玩啊,光想著玩。等下次考試進班裡前5名就帶你去。

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必須考高分來交換玩的權利,我必須考高分媽媽才愛我,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這是有條件的愛 。孩子的權利,經常是被交換來的,孩子容易變得狡辯,不注重事物本身(如學習)帶給他的快樂。而投機取巧流於表面。沒有安全感,喜歡用交換掌控別人。

孩子說:媽媽這篇課文我背不下來。

媽媽可能會說:這篇課文也不難呢,不就這麼幾句嗎?怎麼就被不下來呀?你認真點兒!

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確實很笨”、“有了困難,沒人幫我”、“我是個不認真的孩子”;

經常被這樣對待的孩子會覺得我怎麼這麼笨呢?我是不可愛的,我根本就不善於學習,盡兒慢慢對學習失去興趣。

孩子考了低分媽媽會說:這次怎麼才考了這麼點分啊,你看誰誰誰考試都比你分高。

經常拿來與別人比較的孩子。

孩子潛意識會內化:我不如別人,我要打敗別人才能獲得成功。自我價值感會非常低,經常會產生出嫉妒心,用不正當的手段競爭等。

孩子開心的說:媽媽我考了98分。

而媽媽說:嗯看見了,你這兩分是怎麼丟的,你怎麼這麼馬虎呢?要不就得100了。

父母對這兩分耿耿於懷。

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嚴格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我必須把這件事做到完美,如果做不到完美,我就是失敗者。

而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的東西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一生都會很痛苦,都在追求理想中的自我,即使擁有很多也無法真正的享受生活。

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失控打罵時:

會給孩子潛意識內化:“媽媽根本不愛我”、“我長大了也要以武力征服別人”、“這個世界太可怕了,我害怕”等。

經常被這樣對待孩子,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安全感都很低。

喜歡掌控別人,很難控制情緒。要麼就變成以暴制暴的施暴者,要麼就變成自怨自艾的受害者。

經常感到委屈、懷才不遇、分裂、焦慮、甚至抑鬱。特別到了青春期表現會更為明顯。以憤怒或逃避來壓抑內心的恐懼、無助和悲傷。給各種親密關係也會帶來破壞。

。。。。。。

為什麼父母要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而且有時候明知這樣做不好,還無法控制自己?

是跟父母的“大我”與“小我”有關。

是因為父母也是這種模式養育大的,所以就習得了這種模式。是慣性在起作用。若沒有覺知,會這樣無明的世代延續下去。

什麼是“小我”?父母在與孩子面對面的時候,實際上他並未真正的“看見”孩子,“感受”孩子,能看見的卻是自己的“小我”。

例如媽媽說:這道題我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這句話實際父母是在證明:自己沒有責任,我是對的,都是你(孩子)的錯。

這是潛意識裡的“小我”蹦出來在與孩子爭對錯,顯示自己強大的表現。滿足了自己潛意識的需求,並沒有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

而真正看見孩子的做法是:寶貝,這道題,你卡在哪兒了,沒關係剛學的知識點還不太熟悉是正常的,需要媽媽幫忙嗎?

再比如孩子在公園裡的臺階上爬上爬下,有些父母會大聲說:別在那跑了,摔著啊!

這句話實際是父母的“小我”在向外人證明:看我多有權威,我是盡心管孩子的,一點都不慣著孩子,我是負責任的。

而真正看見孩子的做法是:知道孩子在練習肌肉的力量,應該輔助孩子保護他的安全,讓他繼續練習自己肌肉的力量已達到強壯。

再比如:孩子練習滑冰,滑了一會兒就下來了,對父母說:我喘不上氣來,然後各種逃避。

有些父母會說:時間不夠了,快點兒吧,別磨蹭了。

實際父母的“小我”是在說:你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感受才重要。

而真正看見孩子的做法是:寶貝你怎麼了,哪難受?我們是歇10分鐘還是去醫院,你感覺到嚴重嗎?

。。。。。。

父母若感知不到孩子的“感受”或者壓抑、打壓孩子的感受或情緒。孩子就只能接受父母認為自己好的一面,無法接受與之“相對”面的東西,這樣陰陽就無法平衡,不能做完整的自己。這對孩子的人生影響會非常大,以後的文章裡會談到。

什麼是“大我”?大我,是與大自然和諧一致的。

生命是由每一個當下組成,真正能活在當下,感知當下。過去與未來都是都是以“當下”為承接點的。只有過好每一個“當下”生命才是踏實的、綻放的、有意義的。

真相根源於 空無 進入每一個存在的當下,它總是新的,隱藏其目的在自身之內。只有用心過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未來!

父母永遠無法給予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若真正能做到用“大我”來育兒,擁有和諧的、強大的內心,就要療愈好“小我”。

克服強大的慣性作用力,療愈受傷的情緒體、重塑負面的信念體。重新找回曾經被壓抑而丟失的力量,與大自然的步調和諧一致,發現全新的自己。

這些在以後的文章中,會跟大家探討。

更多深度好文,請關注嘎納育兒。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假期結束,戰鬥開始:家庭主婦之路一旦踏上,就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