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網上有個視訊讓人看著好笑又難過:
女兒問爸爸:爸爸,你有一個缺點,你有時候老是讓人不開心。爸爸,我覺得這樣不好,你能改掉嗎?
面對孩子哀求的眼神,爸爸斬釘截鐵地拒絕:“不能!”
“就是要讓你現在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不可以做溫室裡的花朵,否則到進入到社會無法生存……”
女兒皺著眉頭,仔細思索了一番:“可是...... 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啊, 會變老。”
我很理解視訊中的爸爸想通過挫折教育,來磨鍊孩子的意志,強大孩子的內心。
可是,直到我最近看到知乎上的“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的話題討論時,我內心開始反思:
“就是要讓你不開心”,對孩子說著這些聽著就讓人心驚肉跳的句子,真的對嗎?
01
真正的挫折教育,
不是製造挫折
去年因為《慶餘年》而大火的郭麒麟,自爆自己從小到大都活在老爸郭德綱的陰影之下。
郭麒麟回憶,自己從來沒有被老爸誇獎過,甚至經常被老爸在大庭廣眾之下嚴肅批評,讓自己“毫無自尊,顏面掃地。”
有很多的家長,對於挫折教育的理解是存在嚴重偏差的。
在他們眼中的挫折教育,就是給孩子刻意製造挫折。讓孩子吃苦,去野外、去寄宿學校,體驗沒有父母呵護的生活。
還有父母覺得,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較勁,讓孩子輸等。
不少父母有這樣一套理論,孩子如果不經歷苦難,學不會“72變”的本領,那麼將來也無法獨自面對人生的“81難”。
甚至很多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如果孩子過得太滿足,那麼他們就會驕傲自滿。
其實,這是對挫折教育最大的誤解。
人為的、刻意的、膚淺的通過製造麻煩,讓孩子去承受身與心的磨難和痛苦。
這不是挫折教育,是毫無意義的懲罰。
《教育的選擇》中說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對挫折麻木,而是讓孩子不懼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在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不會因為無助和孤獨而陷入絕望,不會在絕望中想到用極端的方式去逃避問題,而是給與他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
在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給予他無條件的撫慰、幫助和支援,讓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會和你一起並肩作戰、共同進退。
02
抗擊挫折
最大的力量源泉
點開“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的知乎熱帖,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同事六六並不是北京土著,雖然她在北京租房,但是由父母全程操作,父母買單,她甚至連租房“押一付三”、多少房租都不知道。
三十多歲的年紀,女同事們紛紛開始吐槽家裡父母催婚的事情,然而六六卻覺得能被父母介紹物件,說明父母正在不遺餘力地關心著自己,這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說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六六的一句話觸動到了我的心:
“我父母彼此相愛,他們也愛我,但不會打著為我好的旗號控制我。我想幹嘛就去幹嘛,最差,就是回家,爸媽養我。”
很多人都以為她是溫室裡長大的小公主,根本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挫折,但是恰恰相反,她的抗挫折能力比一般人都要強。
有一次領導嚴厲批評她工作成效不佳,她很虛心地接受了批評,並且誠懇地向領導道歉,解釋了原因,並表示下週將如何如何。
一個團隊的實習生在門外聽到領導雷霆大怒的聲音,差點被嚇哭了,擔心等一下六六回來肯定要找自己秋後算賬。
沒想到事後六六還專門跑過來安慰實習生,鼓勵她們接下去該怎麼調整。內心淡定強大到讓人驚掉下巴。
一個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取決於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挫折,而是來自內心儲存了多少愛和幸福。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不僅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領袖,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
兒子拉吉夫12歲時,生了一場大病,需要做手術。
拉吉夫聽到這個訊息顯得非常慌亂和緊張,醫生連連安慰他,讓他不要害怕。
然而甘地夫人卻認為,拉吉夫已經12歲了,應該學會獨立面對這一切。
她告訴自己的兒子:“孩子,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喊叫都不能減輕你的痛苦,可能還會引起更嚴重的頭痛。但,媽媽會一直陪著你,陪著你扛過這一切,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拉吉夫順利完成手術,並在甘地夫人的陪伴下,一起度過了術後艱難的副作用發作時期。
心理學家鮑爾比曾說: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後盾,不論孩子如何表現,都能夠像一個安全基地一樣,存在在那裡,你好或不好,都不會失去我的愛。
生活本身留給孩子的挫折已經夠多了,未來會更多,不管是六六還是拉吉夫,他們抗擊挫折最大的力量源泉,恰恰是童年感受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愛與支援。
他們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構建起安全感和價值感,對自己有信心,對生命有敬畏,對未來有信心!
03
失敗和挫折
原是命運的恩賜,
漫畫家朱德庸從小在繪畫方面非常有天賦,他一心撲在畫畫上而荒廢了學業,初中還沒畢業就因為成績太差被學校勸退了。
父親卻對他說:“孩子,祝賀你。”
朱德庸內心很是不解,那麼丟臉,有什麼好祝賀的?
父親笑笑說: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能力,人也是一樣。不過,所有人都被要求變成老虎,而這其中有很多隻能是兔子。現在你被培養老虎的隊伍踢出局了,可以更好地施展你自己的天賦,全心全意地去做一隻優秀的兔子。”
朱德庸成名後,熱淚盈眶地回憶這段往事:
“感謝父親在我受到挫折的時候祝賀了我,他讓我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失敗和挫折,其實是命運對我們的一種恩賜,關鍵在於你選擇用什麼方式去對待。”
“自古英雄多磨難。”這句充滿智慧的警句,生動地說明了,培養孩子學會應對挫折,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節目也曾說:
“如果你想讓孩子長大以後不至於跟別人拌個嘴就跳樓,那你就要從小跟他打預防針,沒事兒就損他幾句,讓他從小體會這種被打壓被攻擊的感受,培養他的耐受力。”
只是,在教育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這對命運的恩賜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方法——
作為父母,要抓住有利時機,合理疏導孩子的情緒,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對待困難和挫折的態度;要保有一顆Sunny樂觀的心,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孩子,幫助孩子養成積極良好的心態;還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進行挫折教育,把握好度、循序漸進,逐步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挫折教育”,如果違背了孩子心智發展的規律,只是因為大人將自己的意志,美其名曰“磨礪”而強加給孩子,那也只會淪為大人們一廂情願的自我感動。
孩子不需要人為製造的“挫折”,他們需要真正的挫折教育。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確用好挫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積極地面對挫折,在逆境中成長,建立起強大的內心,在人生之路上游刃有餘,逐漸變成生活的強者 。
-END-
撰文:涼月十九
視覺:magic y
《今晚九點見》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