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宅在家裡,開始翻看歷年的TED演講,讓我有點意外的是,播放量最高的演講,不是世界巨星,也不是國家政要,而是來自於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的《學校扼殺創造力》。

羅賓遜在演講中提到,現在教育體系提倡,一個有奉獻精神的老師,能發現一個天才學生。

但他認為,所有孩子都是偉大的天才,而我們卻無情地扼殺了他們的才能。

他講了一個故事——

上世紀30年代,有一個8歲小女孩叫吉莉安,她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老是坐不安生。

老師給她的家長寫信說:“我們認為吉莉安患有學習障礙症。”

媽媽帶吉莉安去看病,醫生聽完描述之後,對吉莉安說:“你媽媽跟我說了很多,現在我想和你媽媽出去單獨談談,你在這兒等一下。”

在出去之前,醫生把房間裡的收音機打開了。

房間外,醫生對吉莉安的媽媽說: “我們就站在這兒觀察一下她。”

他們看到,吉莉安站起來,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觀察了一會兒之後,醫生對媽媽說:“吉莉安沒病,她是個舞蹈天才,讓她去上舞蹈學校吧。”

於是,媽媽送吉莉安去了舞蹈學校,那裡有很多像她這樣“坐不住”的人,吉莉安終於找到了“同類”,如魚得水。

後來,吉莉安考入了皇家芭蕾舞學校,畢業後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公司,成為著名舞蹈家和舞蹈編劇,她參與編舞的作品有《貓》、《歌劇Wraith》等經典佳作。

她給數以萬計的觀眾帶來了藝術享受,同時她也是個成功的企業家,有著億萬身家。

可是,這樣一個人,曾經被認為有多動症,需要治療。

如果沒有那位懂得看見孩子天賦的醫生,就不會有現在的吉莉安。

最近,我讀了肯·羅賓遜的最新著作《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作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羅賓遜在這本書裡,從了解家長的角色、理解孩子的壓力、理解學校的功能等維度,為家長們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徑: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很聰明

作者在書中明確提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天賦和獨一無二的個性,基因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路徑。

一旦認識到,所有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很聰明,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實現孩子人生價值的途徑,而且不僅僅是一條。

天才,是一個廣義概念。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只是天賦各不相同,聰明的地方不一樣。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確定了人類的八種智慧:

空間智慧、身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人際關係智慧、內省智慧、自然探索智慧。

智力沒有單一形式,人類智慧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慧組合。

因此,隨著孩子成長,養育責任應該適時調整,才能跟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個人興趣發展的步伐。

我有個好朋友,兒子今年八歲,和慣常人們認為的男孩子喜歡理科、喜歡運動(其實這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不同,小朋友特別喜歡烹飪,尤其喜歡做甜點,小小年紀就做得似模似樣。

小朋友在六、七歲時的烘焙作品

好友帶著孩子四處上甜點體驗班,週末還會讓兒子在家拿著麵粉自己創造,完了再和孩子一起“打掃戰場”。

小朋友學習成績在班上算中等,不拔尖也不落後。

好朋友告訴我,她已經開始存教育基金,將來如果兒子真的感興趣,她就送他去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回來開個米其林餐廳。

我很開心孩子有個理解他、支援他的媽媽。

你了解孩子的壓力嗎?

書中還提到,當家長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拼車接送孩子、家庭作業和孩子們聚會上時,就有可能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分心:孩子的感受。

持續的壓力,會對孩子產生長期的消極影響,而這種影響會持續發生作用,使他們成長為充滿焦慮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

我本人從小就是老師和家長口中的“乖孩子”,成績一直不錯,也正因為是這樣,哪怕是考了99分,我也會被問:“那一分為什麼會丟?”

後來工作了,我還經常會做關於考試的夢,不是考試時筆沒有墨水,就是面對試卷時腦子裡一片空白……

偶爾,我在家中玩遊戲或者刷劇時,還會突然激靈一下:馬上要考試了,我為什麼沒有好好複習,還在這玩?然後,再反應過來:我已經畢業十幾年了。

直到近幾年,這樣的“噩夢”才漸漸減少。

我從來沒有被老師、父母責罵、體罰過,但那種“永遠不希望別人對自己失望”的壓力,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在。

孩子的壓力錶現,其實是有跡可循的,而且會在各個方面發出“預警”,只要家長關注,就一定能夠察覺——

身體:頭痛、噁心、失眠、疲勞。

情緒:急躁、不安、易怒、悲觀。

認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顧慮加重,焦慮嚴重。

行為:飲食習慣改變,孤立感增加,咬指甲,無法完成日常任務。

所以,當孩子突然有一些異常行為發生時,不要一味地批評,這可能是孩子在向你“求救”。

如何緩解壓力,書中也有可實操的方法——

讓他們休息。

讓他們運動。

讓他們玩耍。

請記住,玩耍不是荒廢時間,玩耍是孩子的工作。

許多研究證據表明,玩耍對於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成為獨立的成年人至關重要。

這裡的玩耍,不是社團活動,也不是宅在家裡玩電子遊戲,而是和夥伴們一起玩耍。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適應,培養了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應對生活壓力和不確定因素的能力。

讓他們去戶外。

讓他們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區分“真正危險的”事物和“包含風險因素的”事物,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家長給孩子機會和時間來培養的。

比如,用工具釘釘子和縱火都有風險,但它們是有本質區別的。

家長要通過測量和監督,讓孩子認識風險,從而教會他們如何安全地探索,並讓他們走上自主探索的道路。

選一所好學校

書中還提到了一所好學校的六個核心要素。

首先就是課程設定廣泛而平衡。

包括語言、數學、科學、藝術、人文、體育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課程。

特別是體育課,事實證明,削減體育課並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體育活動對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和課堂行為有積極的影響。”

專家建議,學生每天應該參加一個小時及以上的、中度到劇烈的體育活動。

老師能否因材施教。

給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支援和反饋,發揮他們的長處,並且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是否採用開放的形成性評估。

學校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老師和家長提供資訊和反饋,也使用總結性評估,即在學習過程結束時報告成績。

一句話總結,就是重視結果,但是更重視過程,及時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為他們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學校能夠提供差異化的日程安排。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課程表和個人評估檔案,記錄和支援他們所做的事情,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

環境因素:學校裝飾和學生作品是否展現活力。

孩子每天要在學校待七個小時以上,環境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和慾望,所以馬虎不得。

文化因素:這所學校是否有家長參與的社群意識?

具有強烈社群意識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幫助是無價的。在這樣學校,學生更有可能在學業上受到激勵,發展社交及情緒能力,避免問題行為。

小學社群建設專案的積極影響,可以一直持續到初中和高中。

本書作者是英國教育家,所以在某些方面,與我們國內的教育有很大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有效的教育,是嚴謹與自由、傳統與創新、個人與群體、理論與實踐、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平衡。

不做“直升機父母”

我上初中時,有個女同學,大家都不敢跟她玩耍,不是因為校園霸凌,而是因為她有個“厲害”的媽媽。

有一次,扔沙包時,一個同學不小心砸破了她的眼鏡,老師第一時間帶她去了校醫院,幸好眼睛沒受傷。

但第二天,她媽媽就風風火火地找到班主任,要求那個同學的父母帶她去眼科做詳細檢查,還對班主任提出要求:禁止我們課間休息戶外活動。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女同學在家中,沒有自己燒過一壺開水,熱過一次飯,更別提獨立上學、放學了,都是她爸爸騎著單車一路護送。

我們那時候都是中午回家吃飯。所以,她爸爸一天要往返學校和家中四趟,風雨無阻。

正是因為這樣,她從來沒有和同學一起在路上聊天的經歷,更別提去路邊攤一起吃個餡餅,再抹抹嘴去同學家做作業了。

我想,她的童年和少年,一定很孤單吧。

現在,我也明白了,這樣的父母就是“直升機父母”,這種對孩子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極端而自私。

當孩子沒有足夠空間來獨自面對問題時,他們就無法學會解決問題。

這本書裡也介紹了四種父母教養風格:專制型、權威型、寬容型、不參與型。

大多數家長的育兒方式,很可能是其它三種方式的結合。

作者還安慰父母們,不必強迫自己必須這樣或那樣,“如果你太過執拗地去違背自己作為父母的本性,你和孩子很可能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好。”

你所能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好的條件和機會,這就是你的責任。

寫在最後

這是一本旅美英國教育家寫給西方家長看的書,因此在社會制度、教育體系和文化環境方面,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不可一味照搬。

通讀全本書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不是一本“祕籍”,也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

最好的教育,恰恰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或萬能公式,可以毫不費吹灰之力地套用、起效。

如果我們忘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們的心靈和思想,轉而追求資料和排名,那麼教育的其它目的也就無法實現。

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用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去壓抑他們。

家長能做的是,創造讓孩子想要學習的環境,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習以及為什麼要學習。

在此基礎上,可以看看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否適合他們,如果是,考慮如何提高,如果不是,考慮如何改進。

教育,必須是個性化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父母,能看見並欣賞他們的天賦,為他們創造最適合的教育方式,在這個過程和孩子一同發現、成長,成就彼此,才是教育最大的意義。

「 壹薦·新書 」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英】肯·羅賓遜 盧·阿羅尼卡 著

錢志龍譯

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養女兒,就該比養兒子更狠!家有女兒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