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吃飯的時候我媽跟我說起,她帶小寶出去溜彎的時候碰到同一小區的一個老太太也帶著孫子出來,就一起聊天散步。看我家小寶說話流利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她家孫子3歲多還不怎麼說話,老太太表示很擔憂,我媽就安慰她孩子聰明才比較晚說話。

但,真的是這樣嗎?晚說話的孩子更聰明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了哪個年齡階段就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語言能力:0-3個月——用表情或肢體語言對聲音做出反應,有目光注視,會發喉音,無目的發出單母音,a、o、e等;3-6個月——學會轉向說話和發聲方向;6-9個月左右——能將發音和物品簡單聯絡,會發出脣音,如爸爸媽媽,但不理解;9-12個月左右——能根據簡單指示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12-24個月左右——聽到某物體名稱能指出該物體,聽懂簡單詞句,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

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邀請世界各大名校的心理學家和200多位嬰兒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試驗,紀錄片顯示寶寶在1.5歲-2歲的時候會有一個語言爆發期,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孩子之後的語言能力,也是這個時候,詞彙量大和詞彙量小的孩子會產生一個分化。也就是說,早說話的孩子比較聰明是肯定的,孩童早期的智力差距從他們1.5歲-2歲期間就已經拉開了。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呢?

01

要為孩子打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不斷和孩子說話,念兒歌讀繪本,讓孩子處在一個自由、愉快,充滿愛與迴應的語言環境,對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和詞彙量的增加都是有利的。

我在外出用餐的時候遇到過一件趣事,隔壁桌的媽媽喂女兒吃飯的方式很特別,“今天我們吃的是蘑菇義大利麵,這顆蘑菇的上面有個十字標記,像不像繪本上的喇叭花?有點燙哦,呼呼,呲溜一口,寶寶吃下去啦,這個麵條真好吃,然後擦一下嘴巴。”問了才知道,原來這位媽媽的職業是幼教相關,她認為孩子在經歷某件事的過程中,家長能夠把事情具體地描述出來,這樣可以對孩子更好地進行啟蒙。

02

其次是要選擇孩子更容易接受的語言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更能夠讓他們容易接受的語言方式是句子簡短,發音清晰,音調高亢,語氣誇張,句子之間有明顯的停頓,不斷重複新單詞,尤其是不斷重複,對孩子記憶新單詞有很大幫助。

我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是這樣,不斷對詞進行重複和表述。比現在天要讓小寶學會的詞是棉花糖,就會跟他說這個粉紅色的小塊是棉花糖,棉花糖是軟軟的,棉花糖吃起來甜甜的。

03

然後,互動是語言發展的前提。孩子學了語言,在腦子裡對詞彙有了大概的意識,就需要使用,沒有使用出來的詞彙都不是屬於自己的,只有懂得使用孩子才能真正掌握。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家長們通常很少跟他們溝通,或只是機械化地把與孩子做的事情複述,沒有和孩子有一個互動溝通的過程。其實並不是需要孩子對家長的語言有回覆,重要的是對情感的傳遞孩子能夠感受到。

04

最後的關鍵是耐心引導孩子表達。當孩子能夠說出一兩個單詞,家長們就開始鼓勵孩子用語言對需要進行表達,讓孩子用新學的詞彙回答問題可以讓他有成就感,如果他們用錯詞彙也不要嘲笑,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要給他們充裕的時間,鼓勵孩子慢慢說出來。

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和環境都是不一樣的,不要因為老話說“貴人語遲”就放鬆警惕,這不是天註定,需要家長們在多方面給孩子關注和引導!

在家是嘰嘰喳喳“小麻雀”,外人面前卻不敢說話,要怎麼讓孩子開口?會“說話”≠“會”說話,日常生活這三件小事,提高孩子語言能力孩子說話太溫吞,等他說句話能把自己急壞?不如試試這個方法羨慕別人家的小孩會說話?想要孩子好口才,只需要家長這樣做

6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多帶孩子去以下場合,娃會越長越優秀,有個地方父母很少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