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到跟孩子的溝通,很多爸爸媽媽應該已經知道,要好好跟孩子說,不要發火,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但是很多爸爸媽媽發現好像就是耐著性子給孩子說了半天,該講的道理都講了,孩子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的,一再挑戰我們的極限,非要等到我們失去耐性了,發起火來孩子才會意識到,爸爸媽媽是動真格的了,最後才妥協了.

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這教育方式是不是毒雞湯,根本行不通呢?恰恰因為這樣的緣故,很容易給爸爸媽媽一個假象,就是以為爸爸媽媽的情緒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爸爸媽媽可能會更多的依賴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這樣一來導致孩子的挑戰不斷升級,爸爸媽媽爆發的力度自然而然也得隨之升級,最後就變成一個惡性迴圈.

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如果我們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你會發現為什麼我們耐著性子跟孩子溝通,孩子卻選擇無視,繼續挑戰我們的極限,問題恰恰就出在"耐著性子"這四個字,我們所謂的耐著性子的時候,每一張耐著性子的臉下面有沒有隱藏著焦慮?有急躁嗎?有不耐煩嗎?甚至是不是還有憤怒?你自己感受一下,或者當家裡有第二個大人在場的時候,你問問他是怎麼看你的情緒的.

儘管爸爸媽媽試圖隱藏自己的情緒,但是我們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不會說謊,我們說話時的語速,語調,音量總會不經意地洩露秘密,包括我們的肢體語言總是自欺欺人,孩子往往會忽略我們耐著性子的臉,孩子的眼睛就像X光直接透視我們內在的情緒,我們的內心的不良情緒被一覽無餘,孩子受我們情緒的左右產生恐慌,焦慮,委屈,憤怒,等等這些情緒,因此失去安全感了,所以孩子一再的試探爸爸媽媽,就是為了重新獲得安全感,因而一再挑戰我們的極限.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你並不是"耐著性子",所以孩子才不領情.

這個分析並不是沒有依據的,曾經有這麼一個心理學的實驗:一個幾個月大的寶寶和一位媽媽,面對面的坐著,媽媽開心的逗著寶寶玩,寶寶被逗得咯咯笑,手舞足蹈,然後媽媽突然停止所有言語和肢體動作,一臉漠然的看著寶寶,寶寶一開始繼續嘰裡呱啦的想跟媽媽互動,但是媽媽保持著面無表情,寶寶一再嘗試都沒有效果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慢慢地孩子也變得沮喪起來,接著就哭了起來.

這個實驗非常有意義,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即使是幾個月的孩子,對媽媽情緒孩子就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力,孩子就是這麼敏感,孩子越小,情緒感受力越強,爸爸媽媽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也許爸爸媽媽的情緒只能騙得了自己,在外人看來跟孩子的感受是一樣的.

所以育兒就是一場修行,說的一點沒有錯,如果爸爸媽媽覺得你的情緒已經負能量了,或者已經負能量爆棚了,那麼我們就需要給我們的能量續杯了,給自己找一個釋放的方式,去做你喜歡做而且能讓你開心的事情,讓自己充滿正能量,然後再來面對我們的孩子,只有消減我們的負面情緒,才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數,我們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拖延症並非慢性子,打罵孩子不奏效,父母要用智慧來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