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共同的話題
———親子閱讀心得
記得兒子曾經說過,“小時候,媽媽讀書,爸爸看電視,我在旁邊玩兒,好幸福哦!”後來因為地震爸爸撒手人寰,媽媽讀書的樣子還在,幸福依然在。
小時候,媽媽帶領兒子讀書。還記得兒子兩歲四個月,第一次給他買書,然後我給他讀新書的內容,他竟然安安靜靜地聽著。兒子小時候可是一個好動搗蛋的傢伙,一刻也停不下來。從那以後,我就知道了,讓兒子安靜下來的辦法就是給他講書。從此,聽故事就是每日功課了。那個《小黑雞找媽媽》的故事他聽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會掉眼淚,每次聽完故事都會依偎著媽媽,生怕媽媽丟了,還好媽媽一直陪著長大。
在給他講書的過程中還可以識字。記得他認識的第一個字是“春”,那是因為我給他買了一本《西遊記》改編故事,那個改編的作者叫*春,某一天我又給他講西遊記的故事,他指著書上的“春”字,跟我說讀chun,我驚奇又激動,那個時候的兒子還不到三歲。於是,我就在給他講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教他認識一些簡單的漢字,兒子在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應該能認識四五百字,基本能自己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雖然兒子自己可以閱讀課外書,但是他還是喜歡讓我在睡前給他講書,有時候甚至我說上句,他知道下句。這也許就是親情的需求。
兒子小時候特別愛書,某天只要想買書,不要玩具,不要零食,只要書。後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隨著閱讀能力提高,他更是如飢似渴地讀書。還記得他上小學三年的時候,有一個週末,他說老師要求買一本學習資料,沒零錢,我就給他了一百元的鈔票。他除了買學習資料,其餘的全買課外書了,給自己買了八本,給堂妹買了一本小人書。這八本書,在國慶大假全部讀完。從小訓練的閱讀速度,受益匪淺,正因為速度快,如今兒子能海量閱讀。
那個時候購書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進入小學以後,給兒子定了四種雜誌《小朋友》,《紅領巾》,《兒童畫報》,《小百科》,每個月新書一到,他一定是如飢似渴地讀起來,然後一定要和我聊聊他讀的書,有時會邀我和她共度一本書。有時候兒子也把閱讀到有趣的書介紹給我,他讀了《窗邊的小豆豆》,就眉飛色舞地給我講述豆豆的車廂學校,他那小眼睛兒,特別有神。
我們母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讀書心得,這美好的時光一直持續到兒子進入青春期。
後來,兒子去了外地求學,媽媽也被五花八門的其他娛樂消磨掉大半的業餘時間,再也沒激情閱讀了。我和兒子之間,就有了無形的代溝,他戲稱我為中年油膩大媽。我埋怨他學習不努力,不理解媽媽的心。我們的話題僅僅是,吃什麼,注意身體之類。
後來某一天,我在瀏覽手機網頁的時候,看到介紹《平凡的世界》突然又有了想閱讀一點書籍的念頭。湊巧那晚上我跟兒子在微信上聊了幾句,我就問兒子讀過《平凡的世界》沒有,他用一貫調侃的口氣說,那肯定讀過。瞬間我有點慚愧了,作為媽媽,作為語文教師的媽媽,這幾年少了書香的浸潤。我決定,還是要在業餘時間讀書。讀完《平凡的世界》,我又跟兒子聊起這書,我們聊小說的人物形象,聊小說的情節編織,聊小說的主題,聊小說的開頭和結尾,聊小說的最後不太滿意的地方。聊得很開心。兒子的話匣子打開了,原來我們母子還是有的聊。
於是,我想,我和兒子不是陌生了,不是沒話說,而是我們少了共同的話題。
聊讀書心得,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於是我就開始讀書。讀什麼樣的書呢?我茫然了,這不兒子喜歡讀書嗎,我就問兒子。兒子可來勁兒了,就給我介紹一些書,當然是兒子覺得值得讀的。在兒子看來,讀書,一定要讀出名的書,要讀大家都知道的。他的觀點是,為什麼出名,那是因為有價值才出名。小時候,媽媽給兒子選擇他讀什麼書。長大了,兒子引領媽媽讀什麼樣的書。
我們聊《詩經》的賦比興,我們聊莫言的語言特色,以及莫言對現實的揭露,聊曹雪芹的偉大以及紅樓沒結尾的遺憾,我們聊三國官渡之戰作為分水嶺奠定曹操的勝利,我們聊中外文學的不同,我們聊翻譯作品的特色與侷限,我們聊陶淵明,陸游,李白,杜甫這些偉大古文人,我們聊金庸的長篇,聊汪曾祺的短篇,我們聊書中的美食,我們聊書中的風情,我們也聊網路小說的特點……總之,圍繞書這個中心,我們有聊不完的話題。
為了讓這和諧的畫風持續,我將繼續堅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