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經在《圓桌派》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很多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他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相信有不少家長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的,而是對孩子不夠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
為此,李玫瑾教授就指出了一條更簡單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那就是家長該管的時候了。
1. 喜歡摔東西、發脾氣2歲之後,寶寶一般會進入到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當他們對自身的了解越來越多,反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了。於是當孩子某一方面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鬧脾氣。2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索,就喜歡各種摔東西,甚至用小拳頭去打自己的家長。
孩子2歲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事理,家長即便好言好語勸告,有些孩子還是不會聽。這就需要家長狠一狠心了,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明白。
2. 經常“威脅”自己的父母如果寶寶2歲時發脾氣的壞毛病沒有被解決,到了3歲就會變本加厲。寶寶會向家長提各種各樣的要求,一旦被拒絕,就不會像2歲那樣只是摔東西、發脾氣了。他會在外人面前哭鬧,給家長難堪,以此來“威脅”家長。
經常聽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就要這個!你不給我買我就不走了!”或者乾脆趴在地上耍無賴。家長也很無奈,一般為了面子,就妥協了。
不過一味的妥協只會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建議家長用“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耍無賴,家長就越不搭理他,這樣一來二去,他就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威脅”父母了。當然,家長也要在事後告訴孩子,為什麼不給他買。孩子冷靜下來是能夠理解的。
3. 沒有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寶寶的家庭中,孩子的行為往往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當寶寶在家時沒大沒小,出門時不顧及他人感受,做出各種沒禮貌的事情時,大家對於這對父母就會小看幾分。
規矩是家風的體現,有規矩的家庭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及時給孩子樹立規矩,並且嚴格要求,長大後孩子才會是高素質的人。
4. 驕縱現在不少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不同於上一代從小吃苦學會的堅韌。現在的老人條件慢慢好起來,才不捨得給孩子吃苦,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想要滿足。這就讓孩子養成了驕縱的性格,總是伸手向父母、祖父母索要各種東西。
家長要及時制止孩子這樣的品格,讓孩子懂得尊重大人的勞動成果。
以上這4種表現,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其中一種,一定不要心軟,及時進行糾正。該打就要打,否則等孩子長大後,想改都已經來不及了。
說來慚愧,我家寶寶2歲的時候,就喜歡朝大人發脾氣,客廳裡的遙控器被寶寶摔了好多次。當時我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和老公都不捨得打孩子。可是後來一想,萬一給他留下了不好的習慣怎麼辦?沒辦法就在他鬧脾氣的時候,狠狠凶了孩子一頓,沒想到孩子一下子就變乖了,到現在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
後來我才慢慢開始學習各種育兒的知識,翻看各類書籍。在育兒的過程中,我發現,要想讓孩子明白事理,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內心,要懂得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在我看過的書裡面,有一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叫做《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學碩士尹建莉所著,一出版便得到了眾多家長的青睞。
這本書和市面上大多數的“育兒經”有所不同,它是由尹建莉老師將自己的育兒經歷編纂成書,分成一篇篇短小的故事,從每一個故事中讓家長學習到育兒的心得、經驗。
由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個名頭實在太火,有非常多商家利用這個書名,出版了眾多“一樣”的書,但事實上大多數人買到的都是盜用名字的“劣質書”,並不能學到很多育兒知識。
為此我把當初自己購買時的連結找到了,裡面包含4本書。分別來自4位不同的教育專家,每本書都能夠給家長帶來不一樣的啟示。遇到育兒難題,從不同的書中尋找答案,或許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從下方的連結中購買,避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