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發展
——
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出生或長大的家庭,那裡有我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核心家庭是指我們與伴侶或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這是兩個家庭,又是一個家庭!當核心家庭出現問題時,往往可以在原生家庭中尋找到線索和蹤跡。
為何我們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傷害性的影響呢?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伊凡·納吉((Ivan Böszörményi-Nagy,1920-2007)將這一影響稱之為“無形的忠誠”:新家庭的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建立在代代相傳的無形忠誠的基礎之上。
伊凡.納吉(1920-2007)
納吉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新開始。”人是一種經由現在延伸至將來而發揮作用的某種群體精神性存在,並非空間性的設定。治療師應該關注的是情境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個體,因此納吉的家庭理論又被稱為“情境性家庭治療”(Contextual Family Therapy)。
情境性的核心是家族連續體,家族世代傳承的精神性存在影響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個體與家庭高濃度的人際互動逐漸內化,形成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在心理記錄下與父母互動中的付出和期待。我們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還有哪些未得到,這個過程划算和公平嗎?
每個孩子內心都有這樣一本記錄“負債和權利的家庭賬本”。負債和權利失衡時,我們會有不公平感,當不公平感日積月累到不能實現時,就會出現症狀或問題。
父母在養育子女的付出過程中(債務),渴望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回饋和收穫(權利),同樣,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原生家庭的忠誠和順應(債務),也需要得到應有的權利,例如愛與陪伴。
納吉說:未成年人的原生家庭中,孩子的權利應該大於付出,得到的關照和理解應該大於孩子的努力。如果父母過分要求孩子理解父母,苛責孩子必須成功,就會導致孩子的債務過重。
“債務過重”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系列情緒行為問題:小到叛逆、厭學、不聽話,大到自殺、傷人、反社會。債務和權利失衡導致的後果是兩敗俱傷的,父母自責無助很絕望,孩子憤怒傷心很迷茫,甚至家破人亡,例如吳謝宇。
北大學生吳謝宇於2015年將母親殺害
如何重建家庭中的平衡呢?納吉提到了家庭賬本的兩個基本倫理原則:平等(fairness)和信任(trustworthy)。
1、平等: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在平等的語境中,每個人都有權要求自己的權利被考慮和尊重。
例如,當孩子考試失敗,平衡的家庭是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難過和挫敗,並要求父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說:“你都考成這樣了,還好意思哭嗎?”這就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話語權。
2、信任:
信任和平等在家庭賬本中交織出現,互相促進和加強。當家庭面對負債和權利的帳並能有效地處理時,家庭中就會有信任感。當家庭中的信任感較強時,負債和權利的運轉才能平衡。日前網上流傳這樣一篇孩子的作文(大意):
當媽媽出門時看見我在玩手機,回來的時候看見我還在玩手機,那她就會覺得我肯定是玩了一天的手機。當她出門時看見我在學習,回來的時候看見我在玩手機,那她就會覺得,我在她出門的一瞬間就開始玩手機了。當她出門時我在學習,回來的時候看見我還在學習,那她就會覺得,我不可能一天都在學習,肯定中間玩手機了。
孩子:無論我怎麼做都不對
雖然這可能是個段子,卻是現實生活中部分家庭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孩子會覺得,無論我怎麼做,都得不到父母的信任。信賴感被打破的家庭,孩子的賬本上付出和權利就會越來越失衡。
3、塑造邊界:
上述兩項基本原則的建立不僅僅只存在親子關係中,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甚至更加重要。
當父母之間長期存在衝突,家庭的情緒張力較大,焦慮情緒彌散,分化不成熟的個體傾向透過與他人融合來處理焦慮。未成年的孩子絕大部分會自動或被動捲入到父母的衝突中。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權利,透過讓自己變得更符合或更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來緩解或轉移家庭衝突。此時,孩子的負債要遠遠大於權利。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處理衝突,要求孩子或者孩子想像被要求站在一方抵抗另一方,他就會出現“忠誠分裂”(split filial loyalty)。忠誠分裂的孩子會採用“我不關心”的態度來平衡忠誠,他們可能表現得滿不在乎:大人的事與我無關。其實內心有恐懼、憤怒或者失望,孩子放棄表態,是害怕失去,孩子對父母雙方都是忠誠的。
忠誠分裂的孩子
這種內心的“撕裂感”比單一的親子關係衝突對孩子的傷害更大。代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恨另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該有多痛苦啊!
為了減小或者避免忠誠分裂讓孩子的內心撕裂,父母應該將家庭中成年人之間的衝突“圈養”在矛盾的雙方,即塑造邊界。
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也儘量不要將對另一方的不滿轉移到孩子身上。一個母親對孩子不滿意,常常在表達對丈夫的失望或是在表達對自己的失望。“無能”的孩子背後同時藏著一對“無能”的父母。
如果你為了孩子而選擇留在婚姻裡,請記住,這是你為了免除內心的愧疚而做的選擇,不是孩子的選擇。誰的選擇誰就為此負責!如果讓孩子為我們失敗的婚姻負責,他的一生都將不順。
因此,平等、信任和塑造邊界是建立家庭賬本中債務和權利平衡的三項基本原則。
如何阻斷家庭中不良功能的代際傳遞?家族中的精神性存在透過家庭賬本一代代記錄,一代代傳遞,每一代人都在繼承上幾代人的精神遺產。當家庭賬本中的債務和權利失衡時,人們會試圖反抗繼承這份遺產,但是又只有遵從遺產的安排,才不會感到焦慮和內疚,因為繼承遺產意味著忠誠。
我們週而復始地重複上一代的家庭模式,並一代代往下傳,這就是“迴圈板”(revolving slate),它是功能不良的家庭的核心影響因素。
為了讓家庭賬本的收支平衡,應對家庭中不成熟模式的代際複製,減少孩子負債過重的現象,成熟的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放棄拯救者的角色
不成熟的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是孩子的“拯救者”或“守護者”,將孩子置於一種無能者的境地。拯救型父母常常在孩子正在解決問題或還沒提出要求時就匆忙介入,替孩子解決問題。
這種過度的責任感是一種依賴共生(codependency):通常在別人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就把別人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試圖加以解決來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
這很可能都是你從原生家庭中複製而來。父母嘗試放下拯救者的角色,瞭解孩子的發展軌跡,尊重孩子的“無能”,避免匆忙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對孩子是這樣,對伴侶也是這樣。
2、試著認同孩子的感受
如果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必須從情緒上與他們分離開來,接納孩子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感受。同樣,作為父母你也擁有這樣的權利。
當孩子哭鬧時,可以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因為不能玩遊戲而難過,但是現在到了要去上學的時間。”或者“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我的氣,對不起,但是現在我們要出門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儘量避免否認孩子的情緒而橫加指責:“你為什麼一點不懂事,一點不理解媽媽呢”、“你一點都不乖,很自私,只會考慮自己的感受”。
當你表現憤怒時,那一瞬間你就和孩子的情緒融合了,分化和獨立會變得無比困難。
站在孩子的視角思考世界
3、不要表現得比孩子聰明
孩子本質上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他們會用一些僵化或低階的防禦方式來控制關係,比如哭泣、大喊,甚至破壞性的行為。
他們的伎倆可能一下子就被你識破了,但是最好不要說出來,引導孩子自己去表達別人的需求。孩子總是在不斷“打敗”父母的想象中獲得成長,這個打敗的本質上是為了得到認同。
如果父母用成年人的思維來評價孩子,他們似乎總是錯的和不合理的,“太聰明”的父母就會製造出不屈服或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你的這個想法很棒,我們或許可以試試,如果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父母應陪伴和鼓勵孩子新奇而不成熟的想法。
4、為自己創造空間和邊界
你的世界中不應只有孩子,還有你的伴侶、父母、工作和朋友。避免與孩子情緒融合的最好辦法是讚揚和尊重,這不僅可以讓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獲得主動,還能奇蹟般地調控孩子的不良情緒。
孩子學會從互動中獲得滿足,而不再是從父母身上得到滿足,他帶著這份滿足可以獨自在房間裡遊戲和玩耍,不需要父母時刻待在身邊。
這樣,父母就獲得了自己的邊界和空間,才能離開親子關係建立其他關係。相反,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社會交往容納自我,就會習慣性地透過關注孩子的缺陷和不足來讓自己有理由留在孩子的身邊。
5、建立平等友愛的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你和伴侶的互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溫床。嘗試在孩子面前展現伴侶間的有愛(涉及性象徵的隱私互動除外),例如對伴侶的讚揚和支援往往比對孩子的讚揚和鼓勵更加讓孩子獲得幸福感。良好的父母角色是相互塑造出來的。
當孩子在家庭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負擔,他就會輕裝上陣,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應對和適應這個世界的挑戰。
因為,孩子內心有一個誰都不欠的家庭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