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家長普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許許多多的的中老年人都開始了替自己的孩子代孩子的生活。並隨著人們生活半徑的擴大,有許多人為了照顧孫子而離開故土,到縣外、省外甚至國外,專門照看孫子——這便成了他們退休生活的全部。而中老年人都願意幹這個差事——儘管很辛苦!說到這種現象,有必要討論“為什麼隔代親?”
“隔代親”,就是指老年人精心看管孫輩的現象以及心理。從世俗的眼光看,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看,首先是因為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輩已經進入中老年,而大多已經進入老年,深感自己來日不多,生命即將走入盡頭,能看到自己的生命在下下一代身上延續,是生命的傳承和血脈的延續,是一種生的願望的深情表達。 其次,隨著人生逐漸變老,在智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會表現為童稚化,和最下一代有更多的接近性。由於平常日積月累的摩擦甚至爭論,老年人對兒女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甚至有好多父輩和子輩之間的關係還很緊張。不管和子女的關係如何,但父愛、母愛的本質沒有絲毫的改變,而將對晚輩的愛表達在孫輩身上較易實現。孫子輩在得到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愛撫後,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親暱反過來會安慰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孤獨和寂寞。
再次,由於中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或忙於事業,或忙於生計,或缺乏成熟,總之深感對自己的兒女沒有怎麼心疼,沒有怎麼多的表達愛,現在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將這種欠缺補救在孫輩身上,以了結心願和遺憾。
“隔代親”的優點:1、對社會和諧有利,使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能從實質上減輕撫養孩子的負擔,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勞動創造上,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2、對子輩有利,減少子輩照顧孩子的時間和勞動,一心忙於工作,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3、對孫輩有利,一般中老年人都很有耐心,尤其在教育孫輩身上更是無微不至,不厭其煩,對孫輩的成長髮育大有好處,許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爺爺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4、是對祖輩有利,陪伴孫輩不僅可以解除孤獨,從小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是自己覺得對家庭有貢獻。而且,中老年人在精神上還可以得到極大的寬慰,還會煥發起中老年人尚未泯滅的“童心”。
“隔代親”的缺點,1、延長“童稚心理”時段,一般來說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對孫輩都表現為無原則的偏愛,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都屬於溺愛。由於愛得過分,沒有掌握好度就會阻礙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寵愛的結果,使孩子總是擺脫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約。2、導致教育的“脫代”,一般來說,有許多祖父輩們的世界觀比較守舊,思想意識相對落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可能還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他們的世界觀無意中會隔代傳播,可能會阻礙孩子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3、導致親子的"隔閡",祖父輩愛孫偏“寬”,父母愛子偏“嚴”,這種明顯的分歧很容易導致親子隔閡。祖父輩的過分溺愛和父母的嚴加管教,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容易形成錯覺,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而且亦有礙家庭和睦。現實中會經常碰到一些對自己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特別敬愛甚至依賴的成年人,而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反倒沒有那麼深的感情。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處理不當就會弊大於利。在親子教育上希望年輕的家長能揚長避短,深知其中的利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和長輩多溝通,互相理解和支援,選擇對孩子健康成長最有利的方式。
中老年人喜歡代孫輩,這是人之天性,但對自身來講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照顧孫輩就得一天陪伴孩子不停的活動,不論摟抱行走還是陪同走路,都加大了老年人的活動量,感覺生活充實,老有可為,心理坦然愉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利。據美國《精華與人類行為》雜誌報道,照顧孫輩的老年人可能比不照顧孫輩的老年人壽命長5年左右。不利因素是,中老年人畢竟身體已經開始衰退,很多時候深感體力不支,腰疼背痠,精疲神困,累上一天到晚上甚至飯都不想吃。而他們往往為了心疼自己的孩子,硬著頭皮支撐,從不叫苦叫累,而一些粗心的年輕的夫婦卻渾然不知。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其中深刻的內涵。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為了生活、工作、房貸等等,年輕夫妻大多疲於奔命,窮於應付,而家中有老人的便有福氣。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便主動承擔起照顧孫輩的責任。而作為老人自己一生可能很辛苦,可能很無奈,對生活、工作可能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乾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願意幹的,乾的家務也不一定是很樂意的,唯有帶孫子便是無條件的心甘情願的,不求任何回報的最樂意的真心付出。
希望所有年輕夫婦明白,父母幫自己代孩子雖然是他們主動的、樂意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們的分外工作,切不可以為就是應該的、當然的。有些年輕夫婦將孩子撂給父母以後,啥心不操,費用也不承擔,有時間玩樂,沒時間陪伴孩子,這種人是不負責任的,不僅對父母的身心健康不利,也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