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說下面5句話,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01
"我理解你"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孩子也是一樣。
理解孩子不是對孩子所作所為的理解,而是承認孩子的情緒、感受的合理性。
生活中,父母往往很難做到理解孩子。當孩子闖禍了、發脾氣、哭鬧,第一反應往往是指責:
“不要哭了好嗎?哭就不是好孩子!”
“我數三下,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人家孩子打針都不哭,就你一個人痛嗎?”
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不該有的,是錯誤的。
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是很難教育好孩子的。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沒關係,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這種被認可和接納的感覺,才能真正推動孩子做出改變。
你懂了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02
"我相信你"
曾有個刷爆全網的視訊:
媽媽從教練那得知孩子踢足球的基礎很差,但選擇鼓勵孩子:“教練說你很努力,進步很大,再努力一點點就好了。”
男孩在訓練中摔倒,非常失落:“我追不上其他人。”
媽媽一邊幫孩子繫好鞋帶,一邊堅定地告訴他:“沒關係,努力去超過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有了媽媽溫柔的鼓勵,孩子在最後一場比賽中為隊伍贏得了第一。
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會讓孩子做得更好。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在不知不覺中會接受身邊人的暗示。
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人就是父母。當你對孩子保持信任和鼓勵,孩子會慢慢朝著你期待的樣子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你相信孩子有多好,孩子就會表現的有多努力。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儘可能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判斷,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這份相信,會成為孩子心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03
"你自己來選擇"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說:“什麼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你無法想像一個從小被父母事事做主的孩子,成年後就能馬上獨立思考,遇到事情,絕對會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越小,選擇能力的培養效果越好。
出門穿哪些衣服、節假日去哪裡玩、餐廳點菜,都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
如果你已經有了大體的方向,不妨讓孩子二選一,比如“你今天想穿黃色的裙子還是粉色的?”“你想吃甜的?還是鹹的?”......
可能有家長會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讓他們選擇不是添麻煩嗎?”
別小看這些事情,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十分重要。
04
“我不行,幫幫媽媽好嗎?”
她的腳扭傷了,從醫院回家對兒子說:“最近這段時間,要拜託你了哦。”
結果驚喜地發現,兒子突然變得懂事了,給她端水送藥,跑前跑後,活生生一個小暖男。
同樣是生病,有的媽媽還要強撐著給孩子做飯,結果孩子還不領情,嫌媽媽做得慢,嫌飯不好吃。
做父母的,總是自以為要替孩子抗住一切,努力變得強大,不捨得讓孩子替自己分擔一點點。
事實是在孩子眼中,你越強,他就越弱,越想依賴。適當地向孩子示弱,孩子反而更獨立、有責任感。
示弱並不是軟弱,不是低聲下氣,而是一種智慧,給孩子機會去幫助你,讓他體驗到被需要的感覺。
當你對孩子,特別是小男孩說:
“媽媽拎不動,你幫幫媽媽好嗎?”
“媽媽忙不過來,你可以過來幫我摘摘菜嗎?”
孩子看到媽媽也有需要照顧的時候,強烈的責任感會讓他們變得更有擔當。
如果孩子做得好,你再表達感謝,會更加強化孩子的行為。
05
“我愛你”
中國人習慣含蓄,有愛,但不一定會說。
有報紙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發現有80%的孩子想對爸媽說“我愛你”,卻說不出口,愛你在心口難開。
孩子鮮少對父母說我愛你。
父母也好不到哪裡去,隨著孩子長大,他們越來越不會直介面頭表達對孩子的愛。在這一點上,爸爸們更加“矜持”。
孩子面無表情地說沒有。
“我愛你”被孩子認為是一種肉麻、噁心的表達,我想也許父母們從來沒有對孩子表達過愛意。
在父母眼中,切切實實地行動比說說更重要,其實不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非常重要。
當孩子遇到困難,對他說:“別怕,我們愛你,我們在你身後支援你!”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及時說:“我愛你,但是錯了的事情就好好改正。
當孩子成功了,請說:“我們為你感到驕傲。”
孫瑞雪老師曾說:
“(對孩子說‘我愛你’)也許你說不出口, 不習慣說, 沒有人對你說過。
那麼就學習著說, 或者假裝說, 這比不說要好, 假裝說, 1000 遍後, 假裝的成分就轉成了自然說, 如此越來越有感覺。”
正如有首歌唱道:愛要大聲說出來。
我愛你這句話的分量,遠遠比你想象中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