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要讓孩子過度接觸電子產品,這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已經是一個共識了。可是,有很多爸爸媽媽需要工作,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對於一些老人來說,只要孩子不哭不鬧,想看電視就看吧。

我的婆婆總是說:“為啥不讓看電視?孩子看電視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不看電視就會變傻了。”我和愛人給她解釋說:“看電視能學到知識,我不否認。可是長時間看電視,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專注力不好,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會非常吃力。”

婆婆聽了,吐吐舌,又說:“不看電視,讓他幹什麼去呢?他在家裡自己不玩,我總不能天天帶著他在外面吧。我做飯的時候只能給她看電視。”

這個問題也讓我身邊很多媽媽苦惱,孩子和老人在家裡,不看電視就鬧。不玩玩具,更不會看書。

孩子沉迷於手機,對玩具不感興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首先,父母們要認識到,孩子沉迷於電子世界,責任在自己。

去年,有個10歲的小女孩說:“孩子沉迷於電視和手機,應該是父母展示的世界有問題吧。想象這個世界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真實的世界,另一個是由電子螢幕組成的世界。如果現在孩子在電子世界裡,那麼父母就要把真實的世界弄得有意思一點,慢慢地把孩子拉回來。”

其實,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非常樂意幫家長做事情,給他一根黃瓜,他能洗20多分鐘。

所以,父母們在家可以多帶著孩子做家務,示範給老人看。

爸爸媽媽掃地,讓孩子幫著拿簸箕。

爸爸媽媽洗衣服,讓孩子也跟著一起玩水。

爸爸媽媽摘菜,也給孩子一兩顆,讓他學著做。

爸爸媽媽做飯,廚房不能進,可以讓孩子在廚房門口摘菜、洗菜。

……

也有的媽媽說:“我做飯,孩子洗菜,一會灑了一身的水。”我想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怕孩子著涼,可以給孩子溫水。再說,就你和孩子倆人,你需要做什麼大餐嗎?

其次,從長遠考慮,父母要教會孩子面對獨處的時光。

昨天入手一套書——《瓢蟲仙子成長故事》。這套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亞馬遜五星圖書。適合3-8歲兒童閱讀,書中主人公的一些做法,可以教會孩子獨處。

1、 在大自然中學會獨處。

《瓢蟲仙子》的主題是“想象與獨立”,裡面的故事非常有趣。

一天早上,打扮成瓢蟲仙子的露露想跟哥哥一起出去玩棒球,可是哥哥已經約好了朋友,還嫌露露小,不願意帶她。

露露一開始在屋裡轉來轉去,找不到任何事情可做。y

無聊的露露在書架前開始找屬於“瓢蟲”的字母“L”,找到至少有59個。接著她給自己種的鱷梨澆水,還拿出尺子量了量,看看有沒有長高。

接著,露露來到了後院。

她先是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翻閱石頭“山”,於是露露幫助螞蟻將石頭搬走了,這樣螞蟻就可以暢行無阻了。

一個小水坑,露露把它想象成住著大鯊魚的水塘。瓢蟲仙子可不怕,兩三步就跳了過去。

一堵又破又舊的石牆,露露撿起掉下的石塊,把它們重新擺回石牆上。牆變高了,也變結實了,成了一座絕佳的堡壘。

橫躺在草地後面的大樹攔不住她,瓢蟲仙子露露沿著樹幹一路蹦蹦跳跳,一次都沒有掉下來。

露露躺在草地上,感覺溫暖的陽光正輕撫著她的臉龐,她知道自己一點也不小,剛才那些事情——找到59個字母“L”,幫助螞蟻,跳過有“大鯊魚”的水坑、堆出絕佳的堡壘,穿過大樹平衡木——都是靠她自己辦到的。

於是露露發出一聲歡呼:“瓢蟲仙子絕對一點兒也不小!”

體會到獨處的樂趣,露露跑上山坡,爬上蘋果樹的枝頭,聽麻雀唱歌,聽藍松鴉嘰嘰喳喳。她覺著自己有整個世界那麼大。

大自然,不僅可以給予孩子獨處的力量,還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自然觀察智慧。

自然觀察智慧是多元智慧理論中的一項智慧。多元智慧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被廣泛應用於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上,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自然認知智慧,是指善於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物體進行辯論和分類的能力。擁有這項智慧的兒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

作為父母的我們,讀到這裡,相信你迫不及待想和孩子來一次郊遊吧。去聽聽麻雀的叫聲,去有“野獸”的樹林中探險……孩子在自然中培養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激發出的好奇心,對於學習有助益。

《瓢蟲仙子的成長故事》一套有7本書,在《瓢蟲仙子和狗狗賓果》《瓢蟲仙子和一場好大的雪》《瓢蟲仙子去海邊》《瓢蟲仙子和蟲蟲小分隊》《瓢蟲仙子和大黃蜂》這四本書中,我們還可以和露露學到更多的在大自然中玩耍的靈感,既適合獨處,也適合朋友相處。

2、 在家裡開啟探索之旅

《大黃蜂的奇妙冒險》這本書的主題是“對立與合作”,其中山姆“過家家”式的冒險故事也可以教會孩子如何自己玩耍。

書中山姆變身大黃蜂,想象不倒翁變成海盜,玩具恐龍變成噴火龍,小花貓變成長著長長牙齒和利爪的獅子,玩具機器人變成進攻的外星人。大黃蜂智鬥海盜、噴火龍、獅子和外星人,山姆玩得不亦樂乎。

我的女兒六歲了,雖然也喜歡看電視,但是如果我不讓她看,女兒也不會感到無聊,因為她很會玩。

幾張餐椅擺在一起,上面蓋一條毛毯,這就是她的“帳篷”。她可以在裡面睡覺、看書、拼圖……

在手上套上一雙鞋子,四肢著地,學貓咪走路,她也能樂此不疲地玩半個多小時。

一堆玩偶排排坐當“學生”,她當“老師”,一會兒有板有眼地上課,一會兒又嚴肅地教育調皮的“學生”,那認真的樣子讓我忍俊不禁。

……

聰明的你一定明白了,讓小孩子學會獨處,想象力很重要。孩子給自己想象出一個美麗有趣的場景,他才能沉浸其中玩耍。

在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這件事情上,我有一些方法是我一直在用,並且非常有效的。

第一,相比培養,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最重要。

有一次,我大女兒抱著她心愛的布娃娃對奶奶說,布娃娃餓了,需要餵奶。奶奶說:“布娃娃不會餓,喝啥奶粉。”我看到女兒臉上的著急與失落,趕緊把她摟在一邊說:“媽媽好像聽到你的布娃娃肚子咕咕叫了,看來她真的餓了,我們一起去給她衝奶粉吧。”女兒高興地手舞足蹈,很認真地看著我衝奶粉,然後她餵給布娃娃喝,喂完奶還給布娃娃拍拍嗝。後來家裡有了妹妹,大女兒總是像一個媽媽一樣照顧妹妹,給妹妹擦嘴,逗妹妹玩,喂妹妹喝奶。每當我做飯或者洗衣服的時候,把小女兒教給大女兒,我非常放心。

第二,“瓶子不是瓶子”。

這個遊戲是我從“泉靈的語文課”中學到的。我和女兒們,每人手拿一個瓶子,輪番表演。先說“瓶子不是瓶子”,然後表演出這個瓶子所代表的事物,可以是蘋果、香蕉、手機、腳踏車……這樣既能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又鍛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表演能力。

第三, 過家家。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過家家,就是你從小玩過的過家家。

我每天都要陪著孩子玩至少15分鐘到半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我會把手機送入“養機場”,靜音,專注地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孩子。

我們經常一起玩“醫生救治病人”的遊戲。

我當感冒的病人,閨女是醫生。

她會拿著鉛筆給我量體溫,把牙籤插在吸管上給我打針(注意安全),爸爸的皮帶是“聽診器”。

有一次,我說:“我感冒很嚴重,需要輸液,請小醫生給我輸液吧!”

在之前我們沒有玩過“輸液”,所以她倆不知所措。

我就給她倆簡單說了一下,又從網上找了一個影片給她倆看,很快,我就成了一名“被輸液”的“病人”——保溫杯掛在衣櫥的掛鉤上,充電線是“輸液管”,牙籤貼在手背上是“針頭”,她倆還把我的手用膠帶纏了一圈。

大閨女很喜歡這這個遊戲,從五歲開始她就說,她長大了要當一名醫生。每次她感冒的時候,都很認真地看我給她衝藥,每一樣藥叫什麼,有什麼用,她都要問。她說,醫生不僅要會打針,還要會開藥。

想讓孩子遠離手機,父母們那就學會把這個世界的有趣展現給孩子吧。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見過如此凌亂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