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爸爸的缺席分兩種情況,一種叫做“生理缺席”,一種叫“心理缺席”。生理缺席,是指爸爸人都看不見的那種;心理缺席,是指人好像一直在那裡,看上去很關心,但是他其實完全沒有走入到孩子或家庭的內心世界。
“不好玩型”爸爸
還有一種爸爸也是很常見的,就是“不好玩型”的爸爸,也屬於心理缺席的範疇。這種爸爸不知道怎樣與孩子溝通,他不太會和孩子玩,孩子也不太喜歡跟他玩。這種爸爸有時候跟媽媽的關係還不錯,但是媽媽會抱怨:“我老公好像不知道怎麼跟孩子去溝通,他不太會和孩子玩,孩子不太喜歡跟他玩!”或者說:“整個週末爸爸都在,但是小孩也不怎麼和他玩。只要我在家裡面,小孩只要跟我玩,不要跟爸爸玩。”
這種爸爸,自己跟自己沒有建立內心的連線,也沒有什麼機會去探索自己的成長過程,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一個孩子,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啟用父親的童年創傷。我曾經接待過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在過去的幾年裡,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變換不同的城市居住。相對來說,孩子經歷了一些情感上的壓力,從而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偏差,而爸爸對孩子的態度一直是比較疏離的。
在跟這個家庭工作的時候,我請這位爸爸描述他自己的童年,這位爸爸和我說完後發現:其實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在七八歲的時候,經歷過很多很多的遷徙。所以當爸爸見到自己的內心小孩時,他突然發現:自己是可以理解孩子的,甚至於這種理解可能比媽媽來的還要更深厚一些。我發現,當他在訴說這些故事的時候,孩子也會很認真地聽爸爸講。
這種狀態在這個家裡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一個家庭恢復聯結的過程。在那一刻,孩子和父親都覺得自己不再是家裡面很孤單那一個人,不再覺得自己要獨自承受和消化那些不好的情緒,這些都是可以被另一個人所看到的。這是我如何幫助他們去建立家庭聯結的過程,而所有這一切,無論是對於一個父親、對於一個家庭,還是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
我覺得,能走到諮詢室裡來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屬於非常有意願去改變自己、非常有勇氣去面對現狀的家庭。只要這個爸爸最終願意來到諮詢室,我都會努力鼓勵他。當爸爸出現在諮詢室的時候,他就已經不再是那個缺位的人。即使他顯得很隔離、顯得很牴觸,但是隻要他在那裡,就說明他是在乎的——他在乎這個家,在乎這個孩子。而媽媽需要看到這一點。
很多時候,我會試圖和爸爸媽媽溝通:“你們可能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人,但是你們有共同在乎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此時此刻會共同出現在諮詢室。”從這一點出發的時候,他們方才看見:原來,他們是彼此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