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媽媽在育兒類節目中關於自己兒子的一些問題,向嘉賓請教:這位媽媽說兒子15歲了,日常生活中不願意跟任何人交往,回家也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輕易見人。平時有朋友來家中做客,有時候讓兒子學學怎麼待人接物,孩子也會表現出非常反感的樣子,很不耐煩。
我的朋友曉麗最近為青春期的兒子頭疼不已。正趕上換季,她家的兒子小孫沒有不聽話換被子,第二天感冒了。媽媽曉麗一邊說他一邊給他換厚被子:“你說你這孩子,我都說了天冷了,你把厚被子拿出來,非不聽!這不感冒了,遭罪的還不是你自己?這麼大了還是不知道照顧自己,連被子都要我給你換!”小利聽著媽媽滔滔不絕的嘮叨,火冒三丈,一把就把被子扔在了地上,不耐煩地吼道:“整天就知道說,你能不能走開?煩死了。感冒我也願意!”看著這麼狂躁易怒的兒子,曉麗只能無奈地抱起地上的被子,替他關上了門。
很多家長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束手無策:明明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很乖,從小就聽話,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怎麼現在說幾句話就急眼了呢?其實跟叛逆的孩子溝通需要掌握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理論,一句話:你這個家長需要“鳥槍換炮”了!
緊箍咒只能激發“孫猴子”的反抗緊箍咒原本是如來委託觀音菩薩交給唐僧的三件法寶中的一個,用來制服孫悟空的狂放不羈。現在很多媽媽都還是喜歡碎碎念,可以說對於孩子的逆反,父母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的原因是有些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好表率,夫妻之間糾紛不斷,“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經常口角不斷。遇到事情不懂得協商解決,不會控制情緒,經常為了一點點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無休止的大吵大鬧,孩子自然有樣學樣,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的習慣。
還有些家長是因為“雙標嚴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嚴格,對自己卻極度放縱。一邊督促孩子要努力學習,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看綜藝刷劇;一邊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自己卻當著孩子的面對公公婆婆破口大罵;一邊訓導孩子要講究文明禮貌,自己卻“三字經”常常掛在嘴邊。
還有的家長只知道一味地加碼,本來自己的孩子已經壓力很大,還要讓他做這做那,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各種無關緊要的技能。對待孩子的態度非打即罵,不是教訓就是教訓,絲毫不講究方式方法,只知道一味施壓,逼著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面對這幾種型別的父母,孩子心裡當然會很不服氣。因此,為了使孩子更服管,做父母必須首先檢點一下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在家長的引領下幸福成長。
“青春期”的叛逆關係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比較明顯的叛逆期:第一個階段,孩子2~3歲的時候尚且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所經歷的第一叛逆期;第二個階段,孩子12~17歲左右逐漸形成自我人格的第二叛逆期。第二個階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青春期”。
青春叛逆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刻,更是從一張白紙不斷增光添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不斷累積一生的性格,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構建起獨屬於自己的特點,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人格。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可乖了,不僅聰明、聽話,而且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老師和同學也很喜歡他,更是我們家的驕傲。寫作文拿過市裡的獎項,那時候,他畫的畫還獲過獎呢!可現在,不僅跟我們頂嘴,還整天玩遊戲,學習成績下降了……沒想到,小X會變成這個樣子。”手足無措的媽媽們總是這樣向鄰居哭訴著。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曾經“聽話”的小X已經開始了叛逆。他開始逐漸探索自我人格的構建,並且不斷觸碰社會所允許的邊界。規則意識的缺乏會導致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很叛逆:不論父母說什麼,非要反著來。你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這種變化,不僅讓父母苦不堪言,也讓孩子的不確定性行為充滿了危機。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而且基於“peer pressure”的一種氛圍,孩子們更傾向於在同齡的孩子中尋找共鳴,而且互相比較,遠離父母的價值觀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在這個時候,父母想要強行介入孩子的生活,非常不明智。及其容易引來孩子的反抗。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反抗性的,嚮往獨立。例如:他們不喜歡和父母交談;他們喜歡與父母做對;他們認為自己是個大人,能承受所有的後果。
其實,青春期的叛逆正是孩子順利成長的一種標誌,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相反,在青春期不懂得叛逆的孩子才是最危險的。如果,青春期叛逆延續到成人生活才是一種不可逆的災難。
與時俱進才能和孩子“心連心”20世紀初,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就曾說:“以昨日之法教我們今天的孩子,將會是他們失去明天。”過了一個多世紀,杜威的告誡依然醍醐灌頂。
如何才能與時俱進,對家長來說,也是一門學問:
首先,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要理智和冷靜,切勿簡單粗暴。對於處於在青春期而且已經有叛逆行為的孩子,面對他的無理要求和蠻橫態度,一定要冷靜對待。不要簡單粗暴地和孩子對抗,“牛不飲水強按頭”的做法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感。
其次,少說教,多以身作則。很多時候,事實勝於雄辯,與其大費周章地和孩子說教,不如自己言傳身教讓孩子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看到自己的父輩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事實面前,很多時候會讓孩子能夠客觀認識自己的錯誤,並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很多時候,“人前教子”並不妥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讓孩子能有一個臺階下,孩子反而會愧疚,更容易感激家長留有餘地的教育方式。
再次,多以孩子的視覺看待事情。面對一個突發事件,很多家長處於自己的臉面和成人思考方式,不加思索就對孩子批判,強加干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有自己的考量,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取捨。不能籠統的說,孩子知道什麼。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最是要不得,及其容易導致孩子和家長的對立。
掌握以上的幾個方法,相信很多家長不再手足無措,能夠有針對地應對自己家孩子的問題。
寫在最後的話其實,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而在孩子的青春期,面對逆反行為的孩子,家長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法、策略、藝術,萬萬不可粗暴魯莽,簡單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