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谷很喜歡自主講故事,昨天講了一個“西西的故事”下集,內容和他日常是生活有關,基本上是把他印象深刻的事物換了一個主人公名字,添些想象講出來,乍一聽挺有意思的,不過如果多聽幾遍,會發現使用的詞句比較平淡,句子的表達跟不上思維的連貫性。昨天去開家長會(幼小銜接班),老師說像這種情況,可以和孩子一起多讀讀故事,特別是有趣的。
其實家裡大谷爸爸買的繪本已經非常多了,成套的、各種西方名家的繪本,一沓沓的買,我還跟他爸說,書一次不能買太多,不然(大谷)一本沒翻完,又去翻另一本,不利於他閱讀習慣的養成;再者還有一個問題,這些繪本的故事絕大多數是西方的故事,但是我們東方、講述中華文明歷史的讀本卻還是空白。
所以我估摸著,除了聽那些APP裡的西遊記、三國等中國的經典作品,還得讓大谷從小能有一個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框架認知,但6歲的孩子給他講框架是很枯燥的,必須還要找到一些啟蒙讀物,讓他對歷史知識首先產生興趣。
春節期間我發現了一套符合我需求的系列讀物,名叫《這個歷史太有趣》,全套共8冊,我試讀的是其中的“遼宋夏金元”分冊,說實話,讀著讀著,我挺羨慕現在的小朋友的——有這樣編寫精美的歷史啟蒙讀物,我當年雖然是文科生,歷史卻學得死板又枯燥,別說找到講歷史文物的書籍,就是最基礎的講歷史發展的書,也是即使找來,也會讀著讀著有種一頭霧水的感覺。
而這套《這個歷史太有趣》對文物的敘述方式,就尤為用心,作者是齊吉祥先生,常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他對文物的描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的講解可以說是信手拈來,同時又深入淺出,不僅能勾起閱讀者繼續瞭解歷史的興趣,還能對文物背後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印象深刻。
先說3點這套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首先是這套書在選材內容上的用心。
其實稍微對文物瞭解多一點的成年人都知道,歷代的文物就那麼一些最出名的,但是哪些是適合孩子瞭解的,哪些知識是被我們經常忽略的,如果不是對歷史瞭解非常深入的研究者,普通人很少能夠做到去真正挖掘物品背後的故事。
所以即使是對館藏文物非常精通的齊先生(本套書作者),在編寫這套書時,為了讓內容比“國寶的故事”(著名的歷史文物讀物)更加具體、生動、引發讀者興趣,一篇2000字的稿子用時長達30小時,在這樣的精雕細琢下,才有了我們眼前的這套青少年讀物。
第二點是這套書配圖的質量上乘。
其實作為圖書的消費者、讀者、孩子家長,對書籍質量的要求是很高的,這其中的質量,不僅包括圖書講述的內容的精準程度、是否符合歷史事實,還有對於孩子而言,這套書他們是否能讀懂,能否持續的閱讀下去。
一直以來,外來的系列名著繪本(世界經典類)在配圖上,都有一定的優勢:有些圖畫在感官上就能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在審美上、藝術賞析上,都能經得起推敲,同時不乏趣味;但是在過往的、講述歷史文物的讀物中,絕大多數用圖是直接選用實物的拍攝圖的,製圖好點的會處理得更美觀,但只要是使用實物拍攝的圖片,再美觀也是以黑、灰、青為主的基調,其實在小朋友讀來,趣味性會降低很多(孩子喜歡鮮豔的顏色,誰願意每天對著土裡出來黑咕隆咚的東西一直看一直看呢);那《這個歷史太有趣》這套書解決了這個問題:從每件文物的標題上,加上漫畫形式的配圖,就足以讓小孩子讀起來興致盎然、賞心悅目。
第三我要上價值了。
越是有年紀的本土中國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總顯得要”內斂“得多,書讀得越多越”內秀“,”內秀“就像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沒法把”家國情懷“天天掛在嘴邊,但放眼望去,我們祖輩那些經歷過戰爭、國家動盪的老前輩們,哪一個不是對祖國滿懷深情?但這種情懷一代代的發展下來,到我們的下一代,總感覺比以前淡了。
因為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小朋友們所接受的教育是:我們要學習不同的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要多元,要能有一種”世界競爭力“,可問題是,如果年少的人連自己為什麼要努力奮進、為何勤勞勇敢、到底要保護的是誰都沒有弄清楚,他們何來很強的鬥志和信心呢?
和平年代,我們不可能為了讓孩子理解戰爭的含義,就讓他們去參與戰爭,但至少他們需要了解歷史,特別是我們自己國家的歷史。所以和文物有關的歷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有了這套講歷史文物的書,歷史文物會作為一個特殊的載體,讓孩子去了解我們國家的過去,瞭解民族的過去,瞭解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精髓之處;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樣的書籍讓孩子閱讀的意義,甚至要高於對西方經典童話故事的涉獵和深入,因為畢竟,“安徒生童話”是他國的故事,不是我們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