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班回家通勤的路上,大家都在熱議寒假還未結束,如何讓家裡孩子從過年的喜慶氛圍和收“壓歲錢”的節奏中迴歸學習模式,有的家長說“天天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吃飽穿暖的孩子的就是心不在學習上”、“是啊,真羨慕現在的孩子個個不用為生計發愁”、“真想和小孩換換角色,讓他們體驗一下當家長、當大人的不容易”.........
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時常碰到這樣類似的上述家長們玩笑式的聊天,其實,殊不知,有的家長們多久沒有耐心傾聽一下孩子內心真實的心聲了?孩子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她)們也有獨立的思想,他們有時候也需要人們理解與心智情感共鳴,如果不能以交朋友 的姿態管教孩子,就會出現家長不理解孩子,同時孩子也不理解家長的局面。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做《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作者加藤諦三提出長不大的父母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近年來人們熱議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們不僅讓孩子喪失了童年的快樂,還會給孩子的底層人格留下陰影,影響其終身。同時,不良的相處模式還會代代相傳,這是一本幫助你終止家庭創傷的療愈手冊。作者用豐富的真實案例深入分析了長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構造,並聽出了終結這一惡性迴圈的有效建議。
一、內容簡介 :小時候沒有被愛過的人,即便長大,身上還是會殘留著想任性撒嬌、為所欲為的慾望,會想讓地球圍著自己轉、想要受到矚目。
說白了,他們的內心依舊是一個愛撒嬌、缺乏責任感且依賴心極強的小孩。
成年人的社會無法滿足他們的幼兒式願望,於是他們會將自己想要撒嬌的慾望投射到親子關係中。
在面對與自己權力、力量、地位不對等的孩子時,他們更容易表現出:
依賴、強迫、操控、隱形虐待、施恩圖報、假性互惠等行為。
本書《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作者提出“長不大的父母”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如近年來人們熱議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們不僅讓孩子喪失了童年的快樂,還會給孩子的底層人格留下陰影,影響其終身。同時,不良的相處模式還會代代相傳。
這是一本幫助你終止家庭創傷的療愈手冊。作者加藤諦三用豐富的真實案例深入分析了“長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構造,並提出了終結這一惡性迴圈的有效建議。
二、作者簡介:加藤諦三,1938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部研究生院社會學研究科碩士。現任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6年11月獲日本政府授予“瑞寶中綬章”。
著有《穩: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擺脫不安》《性格中的蜜與毒》《情感暴力》等書。
三、邏輯主線《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這本書,作者加藤諦三首先交代了重要的“親子角色顛倒”這一概念,從親子角色互換的情景模式下娓娓道來,讓我們客觀地認識住在父母體內的“孩子”,瞭解了父母的基本焦慮,和無法感知愛的時候的精神暴力,緊接著分析——不得不長大成人的孩子,從退行需求等幾個角度分析認知真實的自我。讓我們理解並懂得育兒 的背後——過度寵愛、隱形虐待、堆積在心中的不甘、把孩子當發洩口的父母、施恩圖報、假性互惠等情景模式。直面真相以後家長們應該怎麼辦,不要“一味否定”、打擊孩子式的育兒,也不要成為培養名為“好孩子”的犧牲者。
四、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的“親子角色顛倒”這一概念的內涵:約翰·鮑比(John Bowlby)英國發展心理學家,從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他最著名的理論為在1950年提出的依戀理論。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了“親子角色顛倒”這一概念。所謂“親子角色顛倒”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嬌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孩子向父母撒嬌才合乎情理。因此,撒嬌這一行為的主體和物件顛倒時,就叫作“親子角色顛倒”。孩子撒嬌時,父母理應滿足孩子的需求,可在“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下,反而是孩子被迫承擔起了滿足父母需求的職責。聽孩子講自己得意的事情,是育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有時候,孩子反倒不得不聽父母自吹自擂,還要讚歎附和道:“爸爸(媽媽)好厲害呀!”這就是一個“親子角色顛倒”的例子,這些父母其實是在向孩子撒嬌。孩子聽完父母的一番自吹自擂後,還要負責誇獎他們,這對一個孩子而言絕非易事,但這就是“親子角色顛倒”的常態。比如,一位母親做好了飯菜。如果孩子不說“哇!好好吃”,母親就會心生不滿。再比如,父親買了一輛車。如果孩子不說“哇!好酷呀”,父親就會心生不滿。換言之,原本父母的愛對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卻是父母向孩子索要這份“不可或缺的愛”。這種情況與其說孩子沒有得到愛,不如說父母在榨取孩子身上的愛。
為人父母者,首先要學會體諒孩子的心情。有時候,孩子即便覺得很難受,只要父母可以體諒自己的心情,他們就會感到安心,從而放鬆自己的心情,進而振作起來。但在“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下,父母卻希望孩子能夠體諒自己的心情。依賴心理強的父母內心總會帶有一些衝突,但他們又無法直面那些衝突,換言之就是無法直面現實。“親子角色顛倒”其實就是父母把孩子牽扯進自己內心衝突的一種現象。
五、《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這本書亮點解讀1、刻意的施恩圖報神經症患者要想解決自身內心的衝突,方法有幾種,其中一種叫作“施恩圖報”。也可以理解為,戴著正義的面具,實則充滿恨意地“管教”。對愛抱有神經症需要的人在向對方尋求愛的時候,會拉起正義或者恩情的大旗。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只有透過“施恩”於孩子,才能與孩子維持親子關係。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所以會對孩子們說:“你跟其他人不一樣,你很幸福。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不幸,而你過得多好呀。”他們會說:“只有我才會給你買這個柿子。”當然,並不一定是柿子,舉這個例子是說他們就連買個柿子也要讓孩子感恩戴德。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從兒時開始,就會為了獲得愛而表現出具有攻擊性的態度,有時是直接攻擊,有時是隱形攻擊。阿德勒在其著作中以人物D為例,對這種在社會層面上時而外露、時而隱形的攻擊性進行了說明。D就是一個好以恩人自居的人,他總是無法直接向家人提出自己的要求。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大多數都好以恩人自居,那其實是他們對孩子的攻擊性的間接體現。喜歡“施恩”於孩子的父母總試圖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愚蠢”。受恩者不得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且愚蠢的人。
所謂受恩,實際上就是被“自己是一個不麻煩別人就無法存活於世的人”這一概念影響。受恩者不得不認為自己時刻都在給他人添麻煩,甚至覺得連自己“此刻出現在這裡”對對方而言都是一個麻煩。這就導致他們不得不時刻給自己“此刻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尋找合適的理由。當一個人被逼到“感覺自己彷彿在用假名生活一樣”的境地時,他們心中的自我形象其實是身邊那些對他們“施恩”的人替他們塑造出來的虛假形象。
2、名為“好孩子”的犧牲者在大多數由好孩子引發的社會性事件當中,這些“好孩子”都淪為了家人固定的負面情感發洩口。在一個病態家庭當中,必定有一個人在擔任情感垃圾處理場的角色。得克薩斯女子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瓦萊麗·馬爾霍特拉·班茲(Valerie Malhotra Bentz)曾說過,“家庭星座”中存在此類犧牲者。“星座”這個說法,也就是說犧牲者這一“星位”被切切實實地編排進了“家庭”這一星座當中。班茲提到,有的犧牲者“一直”被當作負面情感的發洩口。這些孩子彷彿成了固定的垃圾處理場。換句話說,並不是其他家人偶爾將負面情感發洩在某個孩子身上,而是全家人都預設這個孩子的作用就是大家的“情感垃圾處理場”。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個星座,那麼“好孩子”所在的星位就是一個情感垃圾處理場,“好孩子”的職責就是成為犧牲者。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明明所有人都以犧牲那個孩子為前提在生活,大家對此心知肚明,但個個都在裝糊塗。班茲說,如果那個孩子未能充分履行好自己作為一個情緒垃圾場的職責,就會受到父母的蔑視。但我認為,不僅是父母,其他家人也會瞧不起那個“好孩子”。
換句話說,“是大家一起決定將那個孩子當作情緒垃圾處理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那個孩子並不是家庭的一員。如果他不是一個好的情緒垃圾處理場,就會受到家人的蔑視,而且那個“好孩子”本身也接受了這個設定。以前人們說的“賢惠的妻子”,其實對於她身邊那群任性妄為的人而言,她不過是一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人而已。在一群狡猾的人當中,如果有人被評價為“好人”,那就意味著那個人是犧牲者。情緒垃圾處理場就是指被顛倒親子角色的孩子。孩子承擔起了“情緒發洩口”的角色,所以便淪為了垃圾場。但如果是由父母來承擔這一角色,他們並不會淪為情緒垃圾處理場。因為這時父母將起到促進家人成長的作用,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的衝突。當父母承擔這一角色時,他們的職責就是儘量體恤家人的心情,也就是一個領導者的職責。當實力雄厚的人來承擔這一角色時,他們將成為家中的頂樑柱,但如果是實力最薄弱的人,則會淪為“垃圾處理場”。因此,對於所謂的“好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是值得信賴的。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時常撒謊,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一直在撒謊。明明是討厭的東西,他們卻會說“喜歡”。又或者將自己覺得“很美好”的事物說成是“無聊透頂”的東西。這其實都是在投父母所好,都是為了不敗父母的興致。“好孩子”就是這般迎合自己父母的。
3、一味否定那麼究竟在“親子角色顛倒”的環境下長大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呢?
無疑,他們心中會產生基本焦慮。
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的衝突本是父母的職責,但因為親子角色被顛倒,孩子成了協助父母解決內心衝突的小幫手。激勵孩子成長原本是父母的職責,但因為親子角色被顛倒,就變成了孩子負責激勵父母成長。這樣的事孩子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因此,在“親子角色顛倒”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是一群揹負著不可能實現的職責生活的人。從未有人接受真實的他們,不論這個真實的自我是好是壞。父母總是強迫他們:“你必須成為一個這樣那樣的人。”他們也不得不對父母言聽計從。當然,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而言,孩子所“必須成為的人”就是一個在父母面前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人。而且孩子必須百分百做到這一點。百分百滿足神經症父母的要求,對孩子而言,就是要全盤否定真實的自己。“必須百分百做到”,這種完美主義的思想將折磨他們一輩子,至死方休。從未有人允許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完美的。再者,孩子本就不是能為父母填滿欲壑的人。但他們卻被要求成為一個“完美的自己”,如果不能成為完美的自己,就沒有活著的價值。
人只有在真實的自己獲得肯定時,才能實現心理層面的成長。但在“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下,真實的自己被全盤否定了。人若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即便長大成年,基本焦慮也依舊盤踞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因為真實的自我無法被人接受,所以不滿和焦慮始終堆積在他們的心底。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心底因此充滿了怒意。
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和被顛倒親子角色的孩子,都迷失了自我,因而都無法離開對方。總而言之,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人都喪失了溝通能力,這將導致他們失去心靈的支柱,一言以蔽之就是無法感覺到活著的幸福。解決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離開對方。那麼如何才能離開對方呢?這需要孩子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只要孩子們找到喜歡的人,就能離開父母。當然這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見影的。親子雙方必定要經歷種種衝突之後才能真正離開對方。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學會享受人與人的不同。要認識到世界上有的人內心衝突堆積成山,也有的人心如止水、氣定神閒,要學會享受這種人與人的不同。就像在動物園裡看不同的動物是一種享受一樣,我們需要做的是看遍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學會欣賞其中的不同。要注意,審視一個人的時候,不要看權力的大小與金錢的多少,而應該看人格的高低。這是人為了獲得幸福所應具備的基本態度。即使你很不幸,接近而立之年還生活在“親子角色顛倒”的環境中,只要你能學會以這樣的態度待人接物,一定能夠擁抱幸福的未來。
在“親子角色顛倒”的關係中,親子雙方可謂“心患重疾”,因此他們難以離開對方。但是,父母與孩子終究不得不在某個節點分開。
據推斷,有的國家每年約有6萬個孩子受到了嚴重的家暴或死於家暴。僅此一項資料就能讓大家意識到事態的重要性。但其實,那些沒有被殺害但一直被父母擺佈的孩子,比被殺害孩子還要更痛苦。但是,世人對“親子角色顛倒”的關注度並不高。
本書《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不僅僅是一本對需求不滿的父母進行心理剖析的書,希望各位能夠透過本書理解這些父母的心理,進而理解這個世界。這本書就是基於這一問題意識寫成的。
如果你也深陷在:
一直給父母當父母;
感受不到存在感;
感到生命能量逐漸耗盡;
困在原生家庭中感到虛弱的痛苦之中,
本書《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將幫助你:
·認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頭;
·發現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重建自己的性格、關係和生活;
·學會更加成熟的做家長,不再把傷害傳遞下去。
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為父母。
我們都平凡又無可選擇,都在原生家庭裡受過傷害。
但是我們可以終止這一惡性迴圈,學會用成熟的方式走出童年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