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朋友們都有這樣的困惑:

明明不想吼孩子,不想把憤怒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但是孩子的一些調皮行為或者一些令自己不滿的言行,總會讓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而且在我們發火過後,看到孩子滿含眼淚、十分委屈的眼神又會感到十分愧疚。

你也覺得吼孩子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去避免這樣的情況,而且發怒過後還有可能會造成惡性迴圈,你越是發怒,孩子越是難教。直至最後的情況是,你越來越憤怒,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那麼,面對家裡的“熊孩子”,父母該如何走出發怒誤區?如何才能不讓我們的擔心和愛轉化成對孩子的無效發怒,而又如何做到有效發怒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疑問。

問題孩子的背後,其實父母也有問題

在《當憤怒毀了你的孩子時》這本書中,加州伯克萊分校萊特學院的心理學家馬修·麥凱博士寫道:“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家長,相比安靜的家庭,他們的小孩往往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學校表現也更差。憤怒,會毀壞小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書中很明確地提到,家長的無效發怒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在所有問題小孩的背後,可能都存著問題父母。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家長一落座,就開始數落自己的孩子。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憤怒和焦慮的表達,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更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缺乏溝通的親子關係,會在問題產生時造成家長更多的憤怒,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所以,父母們更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為什麼令你生氣,孩子讓你生氣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控制下自己感性層面的無效憤怒,從理性層面多去思考一下如何做到有效發怒。

父母對孩子發怒的“四大誤區”

教育孩子,需要適當的表達“憤怒”,但不應該憤怒的表達。因為父母們發怒是一件需要成本的事情,具有破壞力,事後你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本來你發怒的目的在於想讓孩子變得更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確錯了,讓孩子共情到你現在因為他的問題很生氣、很難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發怒往往有很多誤區,使得發怒失去了教育意義。

誤區一:發牢騷、翻舊賬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發怒時,總是連帶著孩子過去的“黑暗歷史”一起數落,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總提起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

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動態和發展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翻舊賬,並不能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反感,所以,家長髮怒時一定要就事論事,千萬不要翻舊賬。

誤區二:辱罵或者羞辱孩子

有學校對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家長對孩子表達功利心或者應付、侮辱性的語言特別多。48.14%的父母常常對孩子說:“辛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好?”有37%的父母會埋怨孩子:“你怎麼這麼笨?”。

當父母發怒時說出“你看看人家誰誰誰,他就不會像你這樣”、“為什麼總是這麼不聽話”、“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這些話會刺傷孩子的內心,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不可逆轉的創傷,即便你怒氣平息後你試圖去修復關係,但是可能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很難達到完好如初的效果。

誤區三:泛化錯誤,否定孩子

只是因為孩子當下的一個不良行為,比如說孩子的字沒有寫工整,不少家長在批評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會連帶著其他方面。例如“你看你字寫不好,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到底能做好什麼呀?”

說到最後,孩子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一無是處、什麼都不好的人。所以家長髮怒時千萬不要因為一個問題否定孩子的全部,因為這很容易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消極認同。所以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是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誤區四:“踢貓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當下社會,父母工作壓力比較大,有時難免在公司遇到一些事情很不爽,這種不良情緒在回家後就會不自覺的傳染到了孩子身上。例如,一名員工有事要請示主管,主管極不耐煩地說:“這種事情還來找我解決?你們自己怎麼不多動動腦子?自己想轍去!”

這名員工碰了釘子,感覺很沮喪。下班回到家剛坐下,兒子想問他數學題,他氣呼呼地說:“就你事兒多,一邊兒去!叫我清靜會兒!”

兒子被爸爸的無名火搞得很鬱悶,正要灰溜溜地走開,卻被自己一向很寵愛的小貓絆了一下。兒子正窩著火氣沒處發,衝著小貓就是一腳,“討厭,沒見我心煩嗎?叫什麼叫?一邊去!”

爸爸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結果就是,孩子最後也會把自己脾氣,一樣莫名其妙地發洩出去。

很顯然這種發怒是無效的,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那麼在我們了解了父母發怒時常見的四大誤區後,有沒有一些通用的方法或原則來幫助父母做到有效發怒,不要把擔心和愛轉化成無效發怒呢?

三點建議,幫助家長做到“有效發怒”

1、少指責孩子,多表達自我感受

當孩子由於在外貪玩很晚才回家時,家長那種著急等待的心情可想而知,由於遲遲不歸,越等待越擔心,越擔心越憤怒時,孩子回來了,這時我們特別容易對孩子過多指責和謾罵,例如,“你還知道回來呀!你怎麼不住外面呢?你乾脆永遠別回來了……”其實你的內心只是擔心和愛孩子,這種憤怒表達只會傷了自己、傷了孩子。

換種方式,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你這麼晚回家是不對的,媽媽愛你,所以非常非常擔心你,在這裡站了很久等你,就怕你出了什麼意外,看見你安全回來,我總算放心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你明白嗎?”

這樣孩子感受到的是:第一,我晚回來是不對的,媽媽很為我擔心;第二,媽媽真的很愛我。而事後孩子可能並不執著於你的怒氣,可能會更在意你的情緒。

2、描述事實,不要否定孩子

孩子做完作業後,又不知道收拾桌子,書本亂糟糟的放了一桌,這使你很生氣,但不用特地繞到孩子的品質身上,說孩子就是一個邋遢的人,直接告訴他:“書桌太亂了,不收拾好書本學習時又會找不著東西”!

這樣孩子就明白你在乎的是他的生活習慣,明白自己要做什麼,而且會乖乖地去把書本收拾好,把桌子擺放整齊,慢慢的這種好的習慣就會被培養起來。

3、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孩子有時丟三落四,做事隨意,總讓父母收拾殘局,讓父母積壓了一股氣,所以不妨在你忍不住發怒時,直接給他一些解決建議,讓他知道父母生氣是因為他不夠認真解決事情。

假設孩子總是愛邊看電視邊吃飯,吃飯很慢,有時飯菜都涼了,發怒時可以說“我已經提醒過你好幾次了,你這樣吃飯對身體不好,讓我們大家很生氣,可以快速的吃完後再看電視嗎?”這樣,孩子從父母的憤怒中汲取了正確的做法,並會行動和銘記,減少以後這樣的錯誤,這才是有效的發怒。

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都會有憤怒情緒的產生,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只是父母需要學會的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在表達憤怒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少一些指責、少一些否定、少一些破壞性。

父母的語言具有培養、激發孩子心靈的力量,同時也具有威脅、摧毀孩子自尊自信的力量。

父母有效的表達憤怒,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反過來也會讓孩子學習到父母的情緒管理、自我控制、理性、客觀、平和的品質,會讓孩子更加地理解和尊重您。

這也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您是否也經常忍不住吼孩子呢?

分享您的家庭困擾,讓我們為您答疑解惑!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得打!2-6歲孩子叛逆脾氣暴躁,這樣做最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