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到了叛逆期,總是把“我不”掛嘴邊,你越管,他越跟你對著幹。

這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李玫瑾教授坦言:雖然在育兒時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但有些時候孩子“該打就要打。因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保護他。

但是,打要打得講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讓他記住,起懲戒性作用,以後只要說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總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麼打需要講究什麼呢?

家長打孩子時不能在憤怒情緒的時候打,因為這時候家長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產生不可預計的結果。打的時候需要心平氣和告訴孩子,是什麼原因打他,而不是因為父母生氣才打你,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過,也不能打太多。

什麼時候堅決不能打?

1、孩子不是故意犯錯,堅決不能打。

比如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父母就堅決不能打,因為此時孩子也非常後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這時,打罵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疏遠。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他們可能會故意隱瞞父母,從而使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

2、輔導孩子寫作業,堅決不能打。

有的家長反應孩子在媽媽面前算數時緊張的手都發抖了,但媽媽就覺得孩子故意找茬磨嘰,甚至拍孩子的手背和脊樑骨,這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體罰。

這種不經意間的責罰才最為致命,會讓孩子產生自己天生就是個笨蛋的想法,這種極具破壞性的自我認同和由學習和父母帶來的陰影會貫穿孩子一生。你的口不擇言和氣急敗壞不會讓孩子有所敬畏,而只是單純的畏懼。

話又說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發脾氣,當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時,父母應該多理解和尊重,允許他發洩,先情緒,後道理,家長不要說“不能怎樣”,而是說“你可以怎樣”。

這套《我的小小叛逆期》是專為愛發脾氣、愛鬧情緒的叛逆期寶寶量身定製。

整套書共有5個完全獨立、又各具特色的小故事,以關注兒童情緒發展為主題,由來自法國、阿根廷、比利時的9位著MISTRA畫書作家聯袂創作而成。

包括《今天,我不想睡覺》《我要離家出走》《你的肚子怎麼了》《布布,等一等》和《我看見你了》

通過這些故事,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獲得成長,也幫助大人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接納、引導、疏通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更加愉快地度過這一階段。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處於叛逆期,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探索世界。他們急躁、貪心、好奇、脾氣壞……處於這一階段孩子們的行為和心理都躍然紙上。

幽默活潑的故事,精美的插畫,簡潔流暢的語言,極大地調動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孩子的各種不適和表現呈現在紙上,讓孩子從故事中看到“自己”,默默反思,獲得成長。

小開本的設計,整套書一共5本,算下來一本才10塊錢左右,真是相當划算了!

在《我要離家出走》中,小河馬布姆想要離家出走,僅僅是因為小主人叫錯他的名字、組織玩具在浴缸裡游泳比賽而沒有叫他。

這些小矯情,是典型的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孩子對自我定位和自我歸屬的尋找。

而一路上所經歷的,每一種動物的評價,都不是隨便說說,而是在調侃那些不懂孩子內心世界的成年人,平日裡自以為是的“胡言亂語”,這樣一個給小小孩的故事,卻充滿了深度的幽默和戲謔。

在《今天,我不想睡午覺》中,又反映了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寶寶們另外一種典型的行為,那就是不斷地試探自己行動的極限。

除了“我是誰,我屬於哪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價值”,就體現在這種有意無意的特立獨行之中。不想吃飯、不想睡午覺、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想和不要的背後,孩子的問題是:“我真的能自己做主嗎?我自己做主以後,會發生什麼?”

在書中,孩子們的探索有驚喜,也有驚險,當然到最後,睏倦的孩子迎來的,是主動來尋找他們的爸爸媽媽。

這樣溫暖的故事,以一個多數孩子都有一句話“我不想睡午覺”開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窺探孩子內心的機會,也讓孩子得到共鳴,照到自己,默默反思。

《我看到你了》這個故事,是對於低幼寶寶心理狀態的投射與模擬,裡面有孩子的好奇與想象,更有孩子對整個世界的善意,跟孩子多讀幾遍,會有意外收穫。

《布布,等一等》這個故事裡的青蛙布布,反覆說著“我最討厭等”,他遇到了一件又一件需要等待的事情,把自己氣得不得了。

可是,到最後他發現,這個世界上畢竟也有不需要等待、越快越好的事情啊,而那些不得不等待的事情呢,在故事的結尾處,又一個接一個地給了他非常美好的結果。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然後果法”。現實中很多媽媽把“自然後果法”理解成你不聽話,事實自然發展、結果總會懲罰你——並不是的,要想讓孩子知道等待是必須的,就一定要讓他知道等待的結果會是美好的、值得的。

在《你的肚子怎麼了》裡面,貪吃的狼也得到了很友善的對待,他自己撐得不得了把吃下去的小動物吐出來之後,鄰居們都沒有戳穿他的謊言,還是選擇相信和祝福他。

這才是我們想給低幼寶寶看的童話,沒有暗黑,沒有嚇唬,有的是童話主人公自發的反省和選擇。下一次,孩子說“還要還要”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隻曾經讓自己哈哈大笑的狼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理清孩子這些小叛逆背後的原因,讓孩子擁有堅實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除此之外,隨書還附贈了《閱讀方案》摺頁,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閱讀這套書,更是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鑑的養育乾貨~

如果你家有愛發脾氣、整天“不不不”掛在嘴邊的娃,不知道怎麼辦,就來讀讀這套繪本吧!用童話來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叛逆期。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要打死你!”孩子突然喜歡放狠話,可能是到了“詛咒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