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孩子宅家兩個月裡,你被氣昏多少回了?(快舉起手告訴小編,我不是一個人被氣瘋!)
剛哄好鬧著出門的孩子,剛買的菜就變成魔法棒被甩得破爛;吃飯的時候更是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搶走手裡的零食,但等來一句“我要出去吃炸雞!”……總之,三天不罵,上房揭瓦;一旦開罵?哭起來,那可就不好哄了。
這時,悲慘的老母親,自己都還沒哄好自己,就得去哄那個哭得響徹天際的孩子。情急之下,很有可能發現,什麼道理還不如一些祖傳套路管用呢?
“只要你XX,我就買XX給你”“只要你不哭,下個月就帶你去玩了。”
“只要你好好戴口罩,等下就給小蛋糕你吃……”
這樣的“獎勵教育”,真的能迅速轉移孩子注意力,但使用不當反而會對孩子造成變相鼓勵——會哭的孩子,才會有糖吃;會鬧的孩子,爸媽才會肯答應。
重要的是,物質激勵的有效期將會越來越短。因為孩子的行為缺乏內在的驅動,所以這次給蛋糕,下次你可能就得遙控車……話說出口,錢包要受罪。況且,萬一承諾兌現不了呢?比如到時候還是不能去玩,這話可怎麼圓?
“我數到三,1、2……”“我數到三,這口飯必須給嚥了,1、2……”
“數到三,走不走,不走我走了,1、2……”
這一招的確還挺好使的,孩子十有八九聽到就會乖乖去做,但還是有2個缺點——
發揮作用的不是123,而是他以為即將要發生的責罵、捱打。這樣的“最後通牒”,容易讓孩子的敏感心靈蒙上不安全感,甚至認為自己會有被拋棄的可能。這句話也表明了我們拒絕和孩子溝通,“我不聽你的,你做就好了”,這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親密感。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總之,光下命令,傷感情啊!
“XX真壞,咱們別和他玩了!”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你可能會直接一把抱起孩子,說:“這地真壞,摔倒我們寶寶!”
當家裡那個“豬隊友”陪娃玩卻不讓孩子,最終把孩子氣哭的時候,你也可能出來“主持公道”:“都是爸爸壞……”
孩子看到別人/東西被“教訓了”,心情可能就好了。但這句帶孩子時的口頭禪,卻是一種典型的「甩鍋」,長期下去會讓孩子抱著一種「都是別人的錯」的心態,沒辦法讓孩子懂得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允許孩子釋放不快,但也應該和孩子搭起正確的溝通。
孩子輸了不開心,可以讓孩子挑戰別的遊戲;當孩子摔倒,可以先觀察並鼓勵孩子,有時其實並無大礙,過於緊張反而他更委屈。那怎麼辦,總不能真讓他哭半個小時吧?套路不是不能有,但我們得先把目標從讓孩子不哭,變成陪他一起走出情緒。在此之下再想辦法,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