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的成長,感受四季的變化!
下午,見了天行健之前的兩名小營員。
孩子們跟我很親切,我看到她們都長大了,變成落落大方的大姑娘,也很開心。
當然,長大就有長大的煩惱。和之前的無憂無慮相比,現在的她們變得更憂鬱。
未語淚先流……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重要時刻。在青春期,孩子們要面對:
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平衡自己的想法和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如何處理隨時都會不開心的情緒?如何面對同伴關係?如何無憂無慮地學習……
許許多多的煩惱,孩子們找不到答案。不僅是孩子,就連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孩子才是對的。
就是這些問題,我和孩子以及她們的父母在一起聊了一個下午。
……
“她越來越不聽話,總是跟我們對著幹。”
“她越來越不願意跟我們說話了。”
“她偷偷談戀愛……”
“她學習動力不足,狀態很差”
……
這些令父母憂心的問題,幾乎每個青春期父母都或多或少會面對。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今晚,我們來分享一下張怡筠老師總結的青春期孩子的內心宣言:
宣言一:
“我很愛父母,但我也想按我喜歡的方式生活。”
特徵:
青春期的孩子會忽視他人感受、顯得自我中心。
原因:
我們成年人經常依靠面部表情來判斷他人的情緒。然而,青春期的孩子不太能“看人臉色”,不僅比不上成人,甚至還不及童年時代。研究發現,大約12歲開始,孩子的辨識表情的能力會有所下降,直到16~17歲才能恢復到原先的水平。
建議:
所以,如果希望得到青春期孩子的理解和體諒,不能指望他們主動察言觀色,而要用直白的語言表述自己的心情。
舉例:
當孩子無視你隨意表現得不耐煩,建議你不要加強語氣、提高音調來表達憤怒,而是說:
“我還沒有說完,你就從我身邊走開了,我感到很不高興。希望你至少聽完,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就說出來,我會仔細考慮。”
宣言2:
“比起家裡,我更想和朋友待在一起”
特徵:
青少年在意同伴多於父母。
原因:
在13到17歲時,孩子會從認為父母是最重要的評判者,轉變為更在意同伴的觀點,甚至將同伴的看法作為自我評價的標準。
例如,孩子們都知道父母反對他們吸菸,但是同齡人卻覺得吸菸很酷;因為看重同伴的評價超過父母,有些孩子就會選擇嘗試吸菸。
建議:
所以,在勸阻青少年的不良行為時,成人的說教越來越難起到作用,相反,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做法會受到同伴的排斥,往往就能阻止孩子的一意孤行。
舉例:
假如某個孩子想考試打小抄,勸說“你不應該考試作弊”的效果不好,可以換成“你的同學有誰作弊了嗎?你要是靠作弊得到好成績,同學都會看不起你的。”
青春宣言3:
“什麼都不能做的人生,也太沒意思了。”
特徵:
青少年更愛冒險。
原因:
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負責處理情感和獎勵,讓我們在冒險中產生快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時期孩子大腦的邊緣系統,對冒險產生的收穫感更加敏感;與此同時,負責阻止人們參與冒險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在青春期還處於發育階段。
成年人在做出決策前會權衡利弊,青少年雖然也能看到事件的壞處,但他們想問題相對樂觀,更加看重可能得到的好的結果,因此趨向於冒險。
建議:
所以,在教育青少年的過程中,很難使用懲罰來減少不好的行為(因為他們覺得頂風作案很刺激),此時需要你耐心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及提供建議,並用獎勵來增加好的行為,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例:
當孩子在上學期間偷偷跑去網咖時,你可以說:
“當班主任告訴我這個訊息時,我實在是有些難過,不過也有我的錯,平時對你玩遊戲限制太多;如果以後每個週末可以在家玩3~4個小時遊戲,你看如何?”
當孩子改正自己偷跑去網咖的習慣後,可以增加一些他們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強化他們剋制自己上網這個行為。
……
青春期是孩子生命中重要且痛苦的時期,它從洶湧的生理發育開始,到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結束。這期間,孩子們要經歷無窮的未知、迷茫、恐懼和惶恐。
行為的叛逆,反應的是他們內心的焦慮,看起來他們想要脫離父母的管束,其實無比需要大人的幫助。
所以,想要高質量地陪伴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學會和孩子溝通……
還好,透過溝通,這兩個孩子的父母都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決定從現在開始學習,在未來和孩子相處的日子裡,用最適合的方式陪伴孩子們度過青春期!
多好!
以上,與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