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中國家庭裡,孩子都是對媽媽非常親近,而對爸爸愛理不理。許多媽媽對此還挺驕傲,覺得“不愧是自己生的娃”、“還好沒有白疼孩子”。其實,孩子親媽不親爸這未必是好事,背後的危害要清楚。
1、會影響孩子建立性別角色。
3~5歲的時候,是孩子建立性別意識的時期,這時他們會注意到家裡爸爸媽媽的不同,從而確定男孩女孩的性別角色。
比如,男孩子看到爸爸下巴上有鬍子,說話聲音洪亮,做事幹脆有力。最重要的是他跟爸爸一樣都是站著小便的,就會讓他感覺男性就是如此,從而建立“男性應該威武陽剛”一類的性別影響。
如果爸爸缺位,跟孩子不親,互動比較少,男孩經常跟媽媽黏在一起,就會受媽媽影響大。媽媽一般心思細膩,在男孩養育上格外體貼,如果孩子不小心摔跤了,或者不會繫鞋帶了,都會哭哭啼啼找媽媽幫忙。長此以往,那孩子就會變得很嬌氣,甚至變得有些“娘”。
2、會影響家庭成員之間關係。
男孩對媽媽親,對爸爸疏遠,其實會危及孩子成家以後的關係。一般來說,家庭裡夫妻關係良好,相親相愛,那麼會很少出現孩子特別偏向某一方父母的現象。而那些家庭關係冷淡、夫妻關係不合的家庭,媽媽會不自覺將重心移向孩子,將他作為自己情感寄託,導致孩子跟自己特別親。
媽媽跟孩子的這種關係延續到他成年後,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媽寶”。許多男孩在成家生孩子之後,因為跟媽媽很親,會不自覺排斥自己的妻子,家裡有什麼事都要問媽媽來決定。而這種媽媽也經常以家裡的女主人自居,在婚後還經常干涉小家庭的事務,導致婆媳之間很難相處,讓整個家庭的關係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一個家庭裡的孩子只跟媽媽親而不跟爸爸親,作為媽媽也別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而是要審視為什麼會這樣。作為爸爸,也別以為這是正常的,要意識到自己跟孩子的互動不多,需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經營好跟妻子之間的關係。只有夫妻關係良好了,孩子看到父母關係融洽,就會不自覺地跟爸爸增加互動,這才是一個充滿溫馨的家庭啊。
在你家裡,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是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