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傍晚好呀,吃飯了沒?
我是曾經做化學實驗,生娃後跳槽做科普的工科女生,灰灰。
言歸正傳,又是分享生活經驗的時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這些情況:
寶寶躺床上哇哇大哭的時候,眼淚會流到耳朵裡。
躺在我們懷裡吃奶,有時候奶水會流到耳朵裡。
躺床上突然吐奶,奶水也可能流到耳朵裡。
睡覺的時候,出的汗可能流到耳朵裡。
洗澡、游泳,也可能出現水進耳朵裡的情況。
淚水、奶水、汗水、洗澡水,帶著各種細菌和營養,流進溫暖避風的耳道里,很容易變質,伺機引起耳朵感染。
為啥寶寶的耳道這麼脆弱?
寶寶的咽鼓管還沒發育完全,相較於成人,長度更短、位置更加水平。
躺著餵奶,奶液透過食管進入胃部的流速變慢,一旦寶寶吞嚥不暢,就容易發生嗆奶。
當液體從寶寶的鼻咽部進入咽鼓管時,前有鼓膜的阻擋,後面又無法流回鼻咽部,而是滯留在中耳部位。其中的細菌和病菌在潮溼的環境中快速滋生,從而引發中耳炎。
那進水怎麼辦?
肯定有媽媽一聽就緊張了,立刻想給寶寶掏耳朵。
千萬別!
尤其想用棉籤吸水的,勸你住手!
你拿棉籤沾水的時候,水反倒會被棉籤引進去。
髒水流進裡面,把深處的耳垢泡軟、膨脹,更容易為細菌提供滋生的機會,引發炎症。
正確的做法有4種
1、讓寶寶側躺在家長的大腿上,使進水一側的耳朵向下,然後用手掌緊壓寶寶的耳根,再快速鬆開,並反覆數次,將水“吸”出來。
2、對於餵奶的寶寶,也可以用手指輕輕碰到寶寶的嘴唇,誘其做張嘴動作,這時候咽鼓管會升高耳道氣壓,促使水從外耳道流出。
3、可以拿一個鬆軟的棉球放在寶寶的耳廓內,5分鐘後再拿出來,這樣耳道里如果真的有水,基本也會被完全吸乾了。
有小夥伴看見我這樣建議,很擔心棉球掏不出來了。她自己常用的方法是,撕一小條紙巾,單層的那種,輕輕放進耳朵,吸水。大家也可以試試哈。
4、大點的寶寶,可以把吹風機調到正常溫度、最低檔風速,離耳朵有大人半臂遠的距離,對著耳朵吹幾下。
最後,洗澡的時候避免耳朵進水。
家長在託著給小寶寶洗澡時,沖洗頭髮前,先用手指從後向前壓住寶寶耳廓,使其蓋住外耳道,防止洗澡水進入。
如果是大寶寶,坐著或者站著洗澡。
其實耳道是遠端密閉的管道,又有鼓膜阻擋,洗澡、游泳過程中,水很難進入深部。
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在耳道口塞上棉球來洗澡,不過記著千萬別進入耳道。
OK,今天就這樣啦。吃飯去~~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healthywater/swimming/swimmers/rwi/ear-infectio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