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乎是所有新手媽媽好奇的一個問題:
胎教到底有沒有效果?
如有有效,那麼,孩子能記得多少“出生前”的聲音?
他們能回憶起出生前的事情嗎?
國外一個實驗,回答了這個“只隔了一張肚皮,卻分前世後世”的靈魂之問,非常有趣。
實驗主持人的名字,我就不說了吧?
說了你也記不住:德卡斯帕,斯彭斯。
時間是1986年(夠早的)。
目的呢,自然就是看看嬰兒出生之後,能不能回憶起“生前”的聲音。
如何驗證呢?直接去問?嬰兒才懶得搭理你,除非你是奶粉。
他們先找到一批願意參加實驗的孕婦,估計得給點奶粉錢。
孕婦一般也不會反對,也算趁機進行胎教了。
這些孕婦在分娩前6周,給胎兒大聲朗讀童話故事,童話名叫《戴帽子的貓》,每天兩次。
然後,靜待分娩。
孩子出生之後兩到三天,科學家就開始“測試”了。
放心,不是去考孩子。
他們設定了一個非常精巧的裝置。
這個裝置,一頭是一個奶嘴,用來騙小孩子的。
它其實是一個開關。
嬰兒觸動這個奶嘴,就打開了一個音樂開關,錄音機會播放媽媽的聲音。
如果嬰兒吮吸的頻率比較快,錄音播放的就是《戴帽子的貓》;如果相反,則是媽媽錄製的另一個故事。
嬰兒可以透過調整吮吸的頻率,來調換故事。
兩個故事的相同點在於:都是媽媽的聲音。
為什麼都是媽媽的聲音呢?目的是,看看孩子到底能不能區分故事的不同內容。
如果一個是陌生的聲音,一個是媽媽的聲音,毫無疑問,嬰兒會主動選擇媽媽的聲音,從而忽略故事內容。
結果,所有嬰兒都做出了相同的選擇:透過改變奶嘴吮吸頻率,選擇了自己熟悉的故事——《戴帽子的貓》。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意味著,出生前你給孩子講的故事,孩子不僅能聽到,而且能記住。
他們的選擇證明,他們喜歡自己熟悉的故事。
所謂“天生就喜歡”,不過如此:你在孃胎裡聽過這個故事。
實驗並沒有到此為止。
科研人員換了另外一種錄音帶,還是同樣的故事,但聲音變了——不再是媽媽的聲音,成了陌生人的聲音。
結果表明,即便完全換成了陌生的聲音,嬰兒依然能夠分辨出故事的不同,並透過改變吮吸頻率,來選擇自己熟悉的那個故事。
唉,人的執拗,天註定。
你想啊,一個新生兒,就這麼固執地選擇自己熟悉的“舊東西”,人類社會還怎麼進步……
所以,別怪某些人保守,孃胎裡帶的,天性。
人從原始時代開始,就必須以保守為第一選擇。保守不僅省力、省時,往往也是最安全的。這意味著能量最大程度上得到節約,而能量的節省,意味著生存機率上升。
而改革、創新,一定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很多事情,甚至不得不推倒重來。把牆推倒,建牆的努力、能量、物資就白費了。所以,創新一定是難的。
現代社會,人不再需要像原始社會那樣節約能量,相反,很多時候,創新才能生存。我們從出孃胎開始,就要同這種守舊思維斗爭,而且持續一生。